中国文物艺术品交易再添重要平台 2006-11-18 22:35:00 点击:
中国文物艺术品交易再添重要平台
5月29日的晚上,这几天总是熙熙攘攘的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首次举办的亚洲国际艺术及古董展(缩写AIAA2006)落下帷幕。
    此次大展在举办之前备受全球收藏家关注,落幕之际,不少收藏家、经营者都对明年的第二届展会充满期待。
    全球藏家纷至沓来
    作为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古玩博览会,亚洲国际艺术及古董展自5月26日开幕以来,每天都有天南海北的藏家、古董经营者前来逛展会。据主办方有关负责人透露,4天的展会共迎接了1万多人次,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瑞士、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藏家纷纷不远万里而来。
    参展商也是来自五湖四海。有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的,也有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而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瑞士、瑞典等欧洲国家更是摆出强大阵容……100多家参展商纷纷利用这个平台来展现自己的秘藏宝物,推出了瓷器、玉器、铜器、佛像以及书画等各种藏品。
    别看这是首届展会,仍有不少重量级的文博机构、古董经营商参展。其中不仅有中国国家博物馆、保利艺术博物馆等内地知名博物馆,还有苏富比、佳士得、宝龙等国际拍卖巨头,台湾聚英雅集等高端民间收藏团体也纷纷在此亮相。
    买卖双方各得其乐
    这样的博览会除了展示、交流外,成交的状况如何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开幕第一天,著名古董商、原佳士得亚太地区总裁林华田先生就向记者透露,他个人已有两项收获。据了解,许多参加展会的玩家、藏家都不虚此行。香港有一位藏家更是每天来展场逛两次,每次竟然都会有所收获。几天下来,这位藏家恐怕是此次博览会上收获最丰的一位——购买了35件古玩艺术品。
    据不完全统计,为期4天的博览会成交额为1.8亿多港元。“尽管成交的数额还不算高,但第一次就能有这样的战绩说明这个平台搭建的必要性。”内地的胡先生甚至抱怨起这个展会来得太迟了,“要知道,纽约、伦敦等地早就有这样的国际古董展,有的还以亚洲艺术周的形式出现。在欧美等地举办这样的活动都不乏响应者,香港难道不该有这样的展会吗?”
    学术氛围贯穿始终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会还体现了较浓的学术气氛。
    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的小会议室,每天都会举办不同主题的研讨活动。来自英国的宝龙拍卖公司亚洲艺术国际总监施福先生为藏家、经营者、参观者介绍了著名博物馆伦敦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中国皇室陶瓷。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李伯谦教授,从青铜器四个发展阶段来阐述中国青铜器的艺术特色。著名中国陶瓷鉴赏家、前苏富比亚洲区总裁朱汤生先生则对官窑市场的历史以及备受关注的明成化瓷器进行了相关演讲。
    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趋势是各路人士更为关注的。台湾聚英雅集的王定乾会长就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趋势与走向进行了相关演讲。蜂拥而至的观众一下子把会议室挤得水泄不通。而台湾画廊协会的理事长徐政夫先生的演讲同样博得了掌声一片。
    内地客商参展受限
    与海外参展相比,许多内地参展商带来的展品似乎略逊一筹。对此,一些参展商直言:内地文物出入境手续实在繁琐。
    北京文物公司总经理温桂华告诉记者:“好东西不是不能出来进行展示,而是审批手续复杂,需要花费的时间很多。”据了解,内地参展商为了省事,干脆就把境外刚征集的几件摆上了展台。“这无法反映参展商的真实水平,也不利于海外人士对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的了解。”北京的一位参展商甚至认为,防止文物外流是对的,但现在的有些规定不够科学合理,久而久之,反而会对中国文物艺术品的发展不利。
    但不管怎样,人们还是很欣喜地看到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据了解,此次展会投入很大,收支平衡能否保证还是未知数。这次古董展会的主要倡导者、香港著名古董商翟健民却很兴奋地告诉记者:“赚钱是小事。但展会的意义却非同小可,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也为世界各地古董商、收藏家在亚洲搭建了一个切磋交流的平台。” (中国商报)
  • 相关新闻
相关视频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