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名将玛蒂娜•纳芙拉蒂诺娃用力地将球击向地面,
彷佛正准备发球。但其实,她的球上沾满了颜料,而球的目标是一块画布;
纳芙拉蒂诺娃的这一特殊的网球艺术表演,为09年香港艺术博览会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香港艺术博览会是香港渴望变成全球奢侈品中心的一个体现。艺术品,珠宝,古董和酒类的销售使香港成为继纽约和伦敦之后世界第三大拍卖市场。而今年的这一博览会在四天内吸引了两万七千名参观者,不禁让我们觉得它更像是一个贸易会而非文化盛事。
参观者在此次展览中首先看到的将是来自伦敦的“白立方”。伦敦画廊的展品对于只有两年举办历史的香港博览会来说,或多或少带着点冲击性。组织者搭建了一个白色立方体,观众可在这一立方体中边走边欣赏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的作品“变质”。据“白立方”的一个项目主管透露,这是他们第一次在亚洲作此类表演,因此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并且他们也意识到,中国收藏者正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西方艺术家,尤其是那些很有发展潜力的蓝筹股。
此次博览会的观众也第一次亲眼见到了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蝴蝶系列作品,而大部分参观者在这之前所看到的都只是些目录复制品而已。另,在另外一场首尔拍卖会上,“蝴蝶”系列中一幅名叫“安静”的画作以1337万港元卖出,创下了赫斯特作品在亚洲的最高拍卖价值。
在只关注此次博览会主要场地的情况下,参观者很容易产生错觉而以为这是一场对时尚和英国人的回顾展。在“白立方”里面,有赫斯特和翠西•艾敏(Tracy Emin)的作品,还有麦克•奎安(Marc Quinn)所作的凯特摩斯之雕像。而里森画廊(Lisson Gallery)里展出的是朱利安•欧比(Julian Opie)的作品。而本•布朗画廊(Ben Brown Fine Arts)则以他提供的两副各自价值三千两百万港币的培根肖像画而获得了相当的关注。而高古轩画廊(Gagosian Gallery)则在展厅的一角,展示着毕加索(Picasso), 沃霍尔(Warhol), 利希滕斯坦(Lichtenstein), 孔斯(Koons), 贾科梅蒂(Giacometti)这几位现当代艺术名家的作品。
这110个参展画廊是从300个申请者中挑选出来的,而以上这些艺术作品并不能完全代表这些画廊。因为对于这次博览会涉及面的广泛性,我们完全可以把他当成来自26个国家的群展来期待。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这次博览会的亚洲作品选并没有被微笑的毛泽东像、彩色霓虹或玩世现实主义风格画作占主导,虽然现在中国当代艺术炒热的依然是这类作品。
博览会主管任佛(Magnus Renfrew)向记者透露,此次所展作品的价格区间为八千至八千万港币。
处在不显眼位置的是一些名气较小的画廊,Exit就是其中一家,这里展出有林雪的纸上油墨作品。林雪是为数不多的香港本土作家之一,他的这些作品价格都比较便宜。
“想要成为文化中心但又没有自己的本土艺术,这是不可能的,”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创建人徐文玠(Claire Hsu)说道,“艺术博览会是件好事,但香港不可能仅仅因为一场博览会而成为文化中心。”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经济衰退的影响下,艺术品市场也许会为一些小型公司,收藏初始者以及想买便宜货者提供更多的机会。
第二届亚洲拍卖周正好同香港艺术博览会同时举行。这一拍卖周由多个亚洲拍卖行合作,包括新加坡雷莎蒂拍卖行,东京亲和艺术拍卖株式会社,首尔K-拍卖公司和台北金仕发拍卖有限公司。新加坡雷莎蒂拍卖行的丹尼尔•科玛拉(Daniel Komala)表示:我们此次拍卖的“野心”并不大,也不准备借用名人名气来增加影响力,相反这里更多的是一些未来的艺术家,新兴收藏者也许会对他们更感兴趣。最终,此次亚洲拍卖周上的146件拍品以1733万港币卖出。
09年香港艺术博览会的宣传材料使用的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超现实风格照片,这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和知名画家张定同名。这些宣传材料的其他组成部分也带有明显的亚洲和农村风格:干草垛前,一个理着平头的年轻人推着一辆装有马头的自行车。但是他却身着一件十分引人注目的白色晚礼服,背景是大城市微弱的光亮,而边框是艳丽的天鹅绒窗帘。
被称为“伟大的时代”,同那些随处可见的广告,张贴画和小册子一起,亚洲所传递的信息很清楚:虽然仍处于发展之中,仍有待完善,但是,亚洲已经做好了迈向世界舞台焦点的准备。
(原文来源:纽约时报网站 原文作者:JOYCE HOR-CHUNG LAU)
【编辑:石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