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明:水墨世界成为我的半亩方塘 2009-10-31 09:30:57 来源:上海证券报 点击:
我的创作,基本上都在夜深人静之时。水墨创作拿得起放得下,就选择了水墨。我感觉一段时间不画就会若有所失。在创作中我与水墨作品对话。这是时间留给自己的“半亩方塘”。

 

  墨荷08010 100X150CM

 

  铁荷(4) 53X50X93CM

 

  墨荷09004 120X80CM,纸本水墨综合媒介

 

铁荷屏之五 90X180CM

 

        记者:展览规模不大,但参展作品的形式与媒介很多样,你能否指点一下?

 

  董小明:整个展览包括三个单元,是我从去年开始至今一年多时间一直在做的课题,一个系列作品。第一部分创作得最早,由水墨的书法加上声像和一组铜版饰刻作品组成,是在德国德累斯顿国家画廊的一个小的展厅里做的展览的参展作品。我用朱熹的诗《观书有感》做了一个书法影像作品:把包括书法、动漫影像、流水的音像等合成在一起,投影在地上,使书法作品从纸本、平面到声像、立体,让欧洲的观众有一种新的感觉。又创作了一组铜版、不锈钢版的蚀刻作品,其中既使用了铜版画的蚀刻技巧,又借用了条屏、扇面、立轴、横披等传统中国画的形态,这是第一单元的作品。在欧洲展出后反映很好,通过比较现代的形态、传达了传统水墨的内涵与精神。

 

  第二组作品是在今年创作的,参加了在比利时的欧罗巴艺术节的展出,是水墨综合媒介:把我自己创作的水墨作品在电脑中处理,再输出到专用的纸上,最后还是纸本的架上绘画。在这批作品中我又做了一个投影,使用一段自然主义风格的荷塘的真实录像,与纸本水墨作对比,有助于观众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

 

  第三组作品是专门为张江的展厅做的,是全新的材料上的尝试,用钢筋等金属做的,近乎雕塑与装置艺术,包括5件屏障、8件铁荷。上海美术馆馆长方增先对此特别赞许。这是我的最新的尝试。

 

  记者:这次在张江的“半亩方塘”个展之前,你在深圳也办过同样的展览?

 

  董小明:张江的展览是正式展览,深圳的则是预展,一个准备、完成的过程。因为展览的作品包括多媒体影像,要调整灯光效果和展览上的空间呈现等,还要为画册拍照。

 

  记者:你早期学版画,但你所关注的却始终是水墨精神的表达,这是为什么?

 

  董小明:当年在浙江美院读书时选择了版画专业,但从上世纪80年代到全国美协工作后,因为工作关系开始关注水墨,并着手水墨创作。另一方面,大量的工作也使我很少有私人的时间,从事版画创作已经不可能了。我的创作,基本上都在夜深人静之时。水墨创作拿得起放得下,就选择了水墨。我感觉一段时间不画就会若有所失。在创作中我与水墨作品对话。这是时间留给自己的“半亩方塘”。

 

  记者:你早期接受的版画创作训练,对你的创作有帮助吗?

 

  董小明:我的许多学版画的同学都转向了其它画种的创作。版画讲究材料与制作方式,往往要求作者有很强的研究与动手能力。受过版画训练的人,对绘画媒介的变化容易关注也容易上手,特别对最新的数码媒介技术十分敏感。

 

  我的铜版作品,从材料到技术都是以铜板画的技术为创作手段,只是直接把铜版与不锈钢版直接作为作品,而不是用它们印制版画。纸本的综合媒体作品,先有水墨绘画,再用电脑处理,再精喷在纸上,和版画很相似。所以有人提议,这些作品可以做成真正的版画。

 

  记者:你的创作,与当代艺术在观念、材料、方法上的不断创新有关吗?

 

  董小明:我们这代人学的是传统的观念和技法,但在改革开放中很早就接触现国际当代艺术的观念与方法,也一直在关注这些。世界上主要的美术馆都去考察过,也一直在学习吸收这方面的新知识。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带来文化艺术现代转型的过程,需要新的观念,方法,要创造新的面貌。这也使我在工作中积极推动水墨发展的同时,积极从事自己的水墨创作,举办今天这样的展览。

 

  记者:你的跨界探索,遇到了什么挑战?

 

  董小明:我的跨界探索,是一个很自然的发展过程,因为我所关注的、所尝试的都不局限于一个画种,所以跨界是自然而然的。但在实践中的挑战,是需要你研究更多领域的课题,学习更多的方法,要不断学习。我的创作没有成法可依。虽然我所表现的水墨精神和内涵与传统相联系,是我创作的主要依据,但我的创作却必须用新方法,这就是挑战。

 

【编辑:虹汐】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