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祚来:春节与国家文化主义 2010-02-20 15:38:54 来源:搜狐文化 作者:吴祚来 点击:
国家文化主义更致力于宏大的文化叙事,在“风雅颂”文化体系中,它更注重“颂”文化,而难以体察博大无边的“风”文化,风文化就是民间原创与民间俗文化,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形态,正是它使我们民族文化呈现多样性与丰富性,它是民间社会的自我关怀,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娱乐,甚至具有某种

  与春节相关的新闻开始布满媒体,央视春晚在紧锣密鼓地筹办,中国美术馆在展览琳琅满目的年画,北京市也在城区不同的公园安排了春节文化活动。春节也开始融入世界各国文化之中,由国家主导的或民间自发组织的春节正在走向世界,尼罗河边、南北美大地、北欧古城都在上演中国年大戏,一些国家甚至将春节纳入自己的节日体系,予以庆祝。我认识的网友雨佳旅居加拿大,1月30日晚,她所在的圣约翰华人协会举办了自己的春晚,他们是凑着份子购置衣物道具,春晚办得欢天喜地、热烈隆重。

 

  我身边的朋友同事也被某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与数以亿计的返乡人流,离开城市,回到家乡过大年。而广东还有十几万摩托车载着外来工人年节的梦想,奔向各自的春节之乡。这样海量的人潮涌动迁移,只有印度恒河边的宗教朝圣活动,还有伊斯兰教教徒胶往麦加的朝圣,才会形成如此壮观的景象。冯骥才先生近日撰文,希望国家将春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王蒙先生则在人民日报上撰文,“特别希望,春节能变成全国老百姓畅言自己心愿的节日,不论是在媒体上,还是文艺当中,充分表达大家的心愿,让百姓感到温暖。”

 

  春节在传统社会里,更多的是民间社会的一种精神与文化生活的需要,现在则成为国家、政府、商业经济、文化产业等的全方位需要。春节不仅是百姓生活的重大节日,也成为炙手可热的文化资源。国家要通过这样的文化资源,来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并使其“东风西渐”,增加其它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友善感。中央政府每年会在中南海举办春节观戏活动,既是丰富自己的年节文化生活,亦是体现官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欣赏。各地政府也动用财力,在城市景点或广场布点春节演出或展览,以烘托节日气氛,帮市民过春节。

 

  尽管如此制造节日景观与气氛,人们还是感到春节不像从前了,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年节的味道都在变淡,为什么呢?过去的春节有期盼,有参与,现在的春节则是一个结果,一切商品似乎都可以从商店购买,人们更多的在旁观春节,春节被复制,被“机械化”,而没有往日手工自助春节那份欢乐与激动。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春节的形式与内涵也会逐渐发生变异,动态的春节日渐变成静态的,民间操办的春节变成国家政府主办的活动,参与性与过程性变成旁观与结果,多元的年节文化因春晚而变得趋同,国家文化意志会更加强大,民间自组织的娱乐活动更加式微。

 

  春晚由央视独家主办,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意味着春节被国家化,国家文化意志着力于打造一台春晚,它是一种文化奉献,也是一种文化殖民,多元化的大年夜、村庄家庭的体验与交流被消解了,人们与电视对谈,央视预设的笑话小品成为全中国甚至全世界华人的话语主题,兴奋焦点。一元化的年节文化内容被做大,而真正的文化精神是多元多彩的,是个体体验式的,央视与有关部门甚至因此打压其它电视台与网络春晚的制作与播出。

 

  城市没有形成新民间文化,如果市民们仅仅只能旁观政府安排的春节,民间社会的原创精神将大大减弱,孩子们与市民都有艺术表现愿望,也不乏民间艺术人才,但却没有开放的民间艺术表演场,特别是体验式的、狂欢式的节庆活动更为鲜见。年节文化其实还有特殊功能,就是释放一年积蓄的压力与情绪,通过狂欢与集体歌舞、行进等,来获得丰富的体验。我在现场、在“其中”,与我在“旁观”,其文化与生活意义差距极大。

 

  国家文化主义更致力于宏大的文化叙事,在“风雅颂”文化体系中,它更注重“颂”文化,而难以体察博大无边的“风”文化,风文化就是民间原创与民间俗文化,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形态,正是它使我们民族文化呈现多样性与丰富性,它是民间社会的自我关怀,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娱乐,甚至具有某种宗教信仰的价值。当国家政府替代民间社会或主导节日文化时,民间社会便成为被动接受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旁观,必然会使年节文化单面化、乏味无趣,人们更依赖电视与政府安排,而民间社会日益成为文化失语者。

 

  吴祚来 

 


【编辑:袁霆轩】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