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吕澎纵论展览空间 2010-03-02 09:46:58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李润文 点击:
几个月前,曾以兄弟相称的两家院长反目成仇,打起了“口水仗”。公办“苏州国画院”指责“苏州画院”的名称混淆视听,给人误导,已影响到其声誉;而民营“苏州画院”则称,因其发展壮大,引起对方的嫉妒,遭到排挤和打压。

  谁是主流文化

 

  苏州大学一位教授认为,名号之争,实际上是两种体制的交锋,是在争谁是主流文化,谁代表苏州的最高水平。

 

  苏州自古画家云集,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苏州文化艺术产业蓬勃发展,先后成立了70多家画院、100多家画廊,与公办画院形成了互为补充互相竞争的格局。

 

  “民办画院是公办画院的补充。”周矩敏说,50年前苏州国画院成立时就已经确定“弘扬的是主流文化,代表着苏州市的最高水平”,民办画院代表的是民间艺术,填补艺术品销售空白点。公办画院与民办画院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在周矩敏看来,沈威峰有今日成绩,完全是利用他人对苏州画院的误解得来的。

 

  对此,沈威峰反驳道,“只有画得好才是真水平,自古名家没听说过有几个是在官办画院的画家。”

 

  事实上,两家的确走的完全是不同路子。

 

  苏州画院自称,独创“三位一体”运营模式,即画院、画家、文化公司为统一体,画家专心致力于艺术创作,画院只负责画家的创作选题、学术定位等指导工作,文化艺术经纪公司负责画家的作品推广及运营。只培养青年画家,不招聘名画家。

 

  周矩敏则称,他们只招成名画家,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后,他们开始与学校共建,定期举办画展,接受社会展览。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称,文化产业改革必将推动各方走向市场,名号之争的实质是利益之争。当然,也不能完全否定民办画院在这场产业改革中的存在价值。比如,民办画院在闯荡和接轨市场的过程中,或许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敏锐性,在用人、资金募集、发动和组织大规模艺术活动等用新方法,或许能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一定的有益启示。

 

  而这样一场“战争”,对艺术、对艺术从业者、对艺术爱好者,又一一意味着什么呢?答案也许已在每个人的心里。我们只知道,最起码,对沈威峰来说,耗这么多精力去处理冠名之争,已经影响到了艺术创作,他已有整整3个月没拿画笔了。

 

 


【编辑:丝丝】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