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理论体系 构建的是西方价值观 2010-03-02 13:40:43 来源:理财周刊 点击:
这些年来,在中国当代艺术狂潮的推动下,中国的画商们已经成功地向中国的老百姓灌输了一个理念:买艺术品就是投资理财!

莫斯科某展会的中国展区现场

 

  前些年那些卖高价画的好日子已经结束了,依靠画商包装炒作出名的方法可能也不灵了。不管你出身如何高贵,师承如何有名,也不管你有多少职称头衔,如果画家想在市场上立住脚,恐怕都得选择脚踏实地,从头做起,因为市场不相信虚名。

 

  拔高炒作害惨了“高价画家”

 

  最近,我分析了2000年以来,在国内市场曾经卖得十分好的一部分中青年画家作品的价格走势(不包括当代),发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作品价格已经跌回十年前的水平。其中有几位六〇后,七〇后的艺术家,三、四年前他们的作品都曾创下过百万元,乃至数百万元的拍价,而在去年的拍卖市场上,他们的作品几万元一幅却无人问津。有人说这是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我看这只是表象,与其说是价格缩水,不如说是价格回归——向真实的市场价格回归,因为这些画本来就不值这么多钱!

 

  这些年来,在中国当代艺术狂潮的推动下,中国的画商们已经成功地向中国的老百姓灌输了一个理念:买艺术品就是投资理财!今天的投入是为了明天的超额回报。同样,他们也向画家们灌输了这样的理念:你画的不是画,而是人民币!这从这些年全国美院招生万人参考的盛况中可以看出。你以为这些孩子都是为了献身艺术吗?非也!非也!他们大多数人只是想学画人民币!正是在那些一画爆富的偶像效应下,他们的爹妈以为为孩子找到了一条挣大钱的路子——学绘画。但这些孩子们很快就会明白:卖画发财对于大多数画家而言,实际只是一个梦。但是,真正处于尴尬境地的却是我前面提到的那些曾经卖过高价,现在又没法卖高价的艺术家们。因为害惨他们的,正是他们与他们的经营者们联手制定的拔高炒作,绕过市场做虚名的经营手法。对这种把戏,媒体虽有很多的揭露,但世人尚缺足够的认识。因为对画商而言,做僵了的画家最多只是块用破了的抹布。反正中国既不缺排着队希望被做出名的“艺术家”,也不缺排着队等着被忽悠的“投资者”。

 

  市场外的名气是虚名

 

  庄子他老人家说过:“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对于身处市场中的艺术家而言,这个要积厚的风并非单指功力才气,更重要的是名气。但是在中国,人们习惯认为的名气其实只是虚名。中国人认为的名气大至是以下三方面:第一,师承出身,职务职称;第二,参展得奖;第三,拍卖市场价格排名。雅昌网甚至将但凡在拍卖市场露过脸的艺术家的作品按平方尺拍价排出了名次,供买家们参考。许多投资者在买画前已经习惯于到网上查查拍价排名。这三方面的名气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它们却都是市场外的名气。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