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筹备内部工作会议 2010-03-02 14:43:06 来源:新民晚报·新民网 点击:
伴随着国内艺术品收藏市场的兴起,真伪之争时有发生,于是人们寄希望于专家。但新近出版的《世界拍卖史》作者郑鑫尧认为,专家鉴定不一定靠谱,并且分析了“不靠谱”的种种原因。

  拍卖公司 也会走眼

  拍卖公司鉴定专家走眼更是常

 

  有的事儿。苏富比公司的弗兰克·赫尔曼卷目中,也陈述过这样的故事。1959年举办古代名家油画的重要拍卖活动中,有一幅很脏的油画,图录里认为是仿鲁宾斯作品。伦敦西区的艺术品商人爱德华·斯比尔曼仔细审察了这幅画,断定这是鲁宾斯真迹。他悄悄请人用1500英镑买下。这幅画被清洁处理后展出,被鲁宾斯学者认定为真迹,后被高价转卖。

 

  否定自己 难能可贵

 

  “可以说,如果一群艺术品专家聚集在一起,他们的名字应该是‘浆糊’。”郑鑫尧说。由于“专家”的介入,艺术品的真伪更加难辨。尽管很多专家是可靠的,但许多情况下“专家”也是会起变化的。因为他们会顾忌前辈的声望而保持沉默或人云亦云;他们也不想推翻自己早先的见解,或推翻某些重大的鉴定。

 

  “敢于否定自己的专家是难能可贵的。”雅洛布·马特·德拉费利博士是研究梵高的荷兰艺术历史学家,在业内被公认为是有良知的专家。他曾在一本艺术家作品的目录中,权威性地编入30幅梵高油画作品,这是柏林奥托·瓦克美术馆提供的作品。这些画很快销售一空。但雅洛布事后注意到有许多画非常相似,而且相似到不可思议的程度,这令他烦恼不安。“彻底进行研究”后,德拉费利发表了一个声明,指出这30件作品是“半信半疑的赝品”。警方进行调查,结论是这家美术馆设了“骗局”。郑鑫尧对记者说,在书中他基本列举了国外的事例,但这些年来,国内艺术品鉴定界发生的故事或许更加“精彩”。

 


【编辑:张瑜】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