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的参观者 2010-03-04 13:47:15 来源:外滩画报 点击:
现如今,当代艺术似乎已成了一种类似广告公司或策划公司的综合能力竞赛。艺术家的工作是否有必要,或怎样才能不沦为在市场内玩弄的一串串诡计?

  要是定神想一想的话,是我当真的文字游戏,与同样顶了“民生”两字的那家美术馆无关。万一有人看出性状有雷同,那纯属误读巧合。

 

  有人认为艺术与民生无直接关系,有人认为关系直接。我相信一些站在更高处的人会这样说:不管你怎样理解或评议,都免不了是中了赫斯特的圈套。这些高人与其是为赫斯特,不如讲是在为自己得意,他们总想让两面三刀的后现代主义,同时又有高贵的精英面孔。然而,在这个“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珍藏展”上,关于赫斯特,你真的能够看到什么?那是一些经专家一导读,就变得非常不得了,挂在那里相貌平常的平面印刷制品。这些年来,专家们似乎总要告诉我们,看艺术,看到什么是不那么重要的。赫斯特的作品里或许埋了些英国社会文化史的脉络?恐怕不仅如此。当代艺术已经成了一种类似广告公司或策划公司的综合能力竞赛,逼得有些艺术家索性改名称自己就是“公司”了。赫斯特当然不需要费这心机,他在那类搏杀中早就杀出重围,遥遥领先了。

 

  在民生现代美术馆里,刨去赫斯特等,“珍藏展”的楼底下那一层,仍让我看得兴趣盎然,觉得好玩。我开始有些摸不着头脑,想那么些半开玩笑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是要干啥。比如一件做成像香烟外形的花篮,标明了是用来向一位一百零几岁高龄过世的老烟民致敬;一些仔细绣制、纹样女性化的衣服,是每年还要穿了参加评比的英伦某地男人的摔跤服;另外还有人造大象、扮鬼脸锦标赛的照片、乡村稻草人和南瓜人集锦以及个性化摩托车头盔等。它们充满乡土味和生活气息,有趣味和创意。它们充斥那个宽大的展厅,是邱志杰的“总体艺术”吗?那一大摊英国杂碎,相比起来显然要幽默和自然得多。这些原来是艾伦·凯恩(Alan Kane)和杰里米·戴勒(Jeremy Deller)两位艺术家,通过收藏组成的《民间档案》。

 

  从这些展品我可以联想到一些有幽默感的人,在英伦岛上过着朴素的、价值观明确的生活。那类生活与亚洲人的动荡和变迁似很不同。

 

  收集人凯恩跟记者讲,他们专门收集不是政府主导的“那种带商业味的”的东西,而是他们认为好的民间当代艺术品。这一句话里有两层意思与我看法相近。其一,当代艺术是以“当代”时间来划定,而非现在艺术圈中主导的,要以由少数人掌握的所谓的“当代性”来甄别。其二,提醒了当今资本主义时代,主导牟利、逐利和商业迷狂的正是“政府”。

 

  去年在东京的《失家园》,与这次看到的《民间档案》,在我这里已然形成某些联想。我想,艺术家的工作是否有必要,或怎样才能不沦为在市场内玩弄的一串串诡计?赫斯特先生在这个时代的经营成功,当然是对我的疑问的否定,而且绝对有分量。所以作为时代最敏感的心灵,艺术家们早就排长了队,等着将自己的那些蛆,化成一只只最猛的扑向腐肉的苍蝇。

 


【编辑:张瑜】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