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电子书则是人类进步的“电梯”
电子出版业近来有两件大事:一是亚马逊去年底宣布,其电子图书的销量在2009年12月25日首次超过了传统纸媒图书;二是在形态上更接近于电子书的苹果iPad今年4月3日高调上市,叫好又叫座。
这或许也是时势所然。就在两年前,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放言,出版业已是朽木一块。《纽约客》也载文说:“美国人一年读不完一本书……出版业太需要一个救世主了。”同一篇文章还提供了若干个数据支撑:2009年,尽管电子读物只占整个图书市场的3%到5%,但它们却有177%的销售增长,并且预计将占整个图书销售的25%到50%。
今年2月6日,美国趣味科学网站登出文章《改变世界的7种东西》,第一项便是电子书阅读器。文中称这一即将“腾飞”的新生事物“提供了让阅读更具互动性的可能”,它“有改变我们消费媒体的方式的巨大潜力”。最近的一项研究也发现,购买了电子书阅读器的人中有接近半数表示,他们阅读的报刊和图书比以前多了。
新的阅读方式和新的业界形态,让我们“读”出了某种趋势,还有即将出现的巨大变革。下面这句话再贴切不过地做了一个比照:如果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电子书则是人类进步的“电梯”。
文本进入网络可谓是书写历史上乃至人类生存史上的重大突破。凝结于时间之中,以固定、线性为其文本特性的传统图书,通常被视为人类文化的最高形式。但它们创造的是一种单向联系:若非再版,便无法更正与修订;它们也难于搜索,无法像在网络中那样,可以链接相关的知识、争论与各种资源。此外,图书的“尘封”对图书本身来说,即使不是一个失败,也算是一种遗憾。
而由多种技术手段创造了全新需求的电子阅读迥然不同。网络和超文本链接的强大功能及无限扩展性让我们很难确知,究竟有多少知识可以被检索到,因为一切知识都随时在重组,随时在增加;关联、链接、共享,可以说是无穷无尽。这是书写和阅读史上自蔡伦发明造纸术2000年以来、毕发明活字印刷术1000年以来、约翰•古腾堡用现代活字印刷术批量印刷《圣经》500年以来的又一个伟大变革。
如今,电子阅读对教育、出版、传媒等行业的影响已现端倪,对人们工作、生活以及思维方式的影响,也有着无限的想象空间:拥有随身图书馆将成为可能;电子书阅读器有望进入教学领域,可以嵌入视频,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互动功能和自我测验;一个集成的阅读平台,将给报纸、杂志和图书出版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与3G融合后,甚至可以在邮件收发、报纸下载、新闻浏览、杂志订阅、无纸化办公、智能交互等多方面服务用户,实现多媒体阅读、即时在线交流、界面个性化定制等多种功能……
在“历史教科书”上,总是不缺乏工具革新促进时代转变的案例。1800年,美国一本书的价格大约相当于一个工人一个星期的平均工资。结果,只有《圣经》和一两种珍藏书才能够进入大多数识字家庭。到了19世纪中期,印刷术的改进(尤其是行型活字排版机的开发)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图书成了一个宏大的市场。今天,它更成了大众化的大宗产品。
回首往事,电能首次在通讯和工业技术里的应用,是用电报传送书面文本,如纳桑尼尔•霍桑小说里的一个人物所言:“一根伟大的神经,在无声无息的时间里振动,传播到千里之遥……”19世纪稍后,电能本身成为文化素养强大而直接的同盟。电灯照明使人在晚上能够像白天一样轻松地读书。用一位历史学家的话说,爱迪生的日光灯“在改善阅读习惯上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了以前的任何发明”。
近年来,鉴于电子技术正在消除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绝缘,电子革命越来越深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国外出现了一种日渐流行的未来主义风尚,将电与电力、电子学与控制论、计算机与信息这类事物和新兴的社区、分权、生态平衡、社会和谐等同起来。其共同理念传递出这样一种印象:电子技术是人类的伟大施主,是人们期待的社会变革的动力——电将克服曾经妨碍实现乌托邦理想的历史力量和障碍,并且确信:我们所处的已不再是传统革命时代,我们正在进入人类历史一个全新的转型期。
变革无法回避,只是时间问题。
【编辑:袁霆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