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水墨媒材走出“画”的框架——中国观念水墨艺术家张羽专访 2010-09-21 13:15:34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张羽 点击:
「断裂性」与「不可替代性」,是张羽诠释现代水墨创作的重点;对此,身兼艺术家及艺术学术论者的张羽,除以艺术作品实现观念艺术与水墨媒材融合的成果,并发表多篇文章论述其重点。「所谓『断裂性』的水墨方式,是指与传统文人画笔墨规范的断绝,但却不失中国文化的精神内质与其根性。」张羽表示,在付

  文/许玉铃

 

  谈起中国现代水墨的发展,张羽的作品自然不能略过。

 

  「断裂性」与「不可替代性」,是张羽诠释现代水墨创作的重点;对此,身兼艺术家及艺术学术论者的张羽,除以艺术作品实现观念艺术与水墨媒材融合的成果,并发表多篇文章论述其重点。「所谓『断裂性』的水墨方式,是指与传统文人画笔墨规范的断绝,但却不失中国文化的精神内质与其根性。」张羽表示,在付诸艺术创作时,「方法很重要。作品有其不可替代性,就是最高的价值」。

 

  水墨艺术≠水墨画

 

  水墨画在中国发展历史已久,自然有其不可抹灭的文化优势,但对于现代艺术而言,根深柢固的水墨画规范却像一座四方墙,局限了水墨媒材的创作发展。因此,能否打破惯性思维,成了发展现代水墨的关键;而这也是张羽在1991年开始创作「指印」的重要指引。

 

  「指印方式是一种思想质量的修炼,一种精神意志的修炼,一种心手相应的功夫修炼。」张羽表示。不提笔作画,不描绘场景,凭借着手指的压印,张羽企图透过水墨媒材传递更深层的艺术思想。「我的指印作品不是水墨画,更不是抽象画。它是一种不同的艺术语言。」他进一步说明。

 

  而在提出「指印」创作后,张羽一度将单一指印抽离出来,放大,发展成「灵光」系列;2004年开始,他进一步将指印发展为行为艺术,并拍摄成影像于展览现场播放,透过影像作品加强印象,使其观念和精神更加突显。

 

  先破再立的创作思维,在张羽的演绎下为现代水墨开启了另一扇门,拓宽了水墨艺术的发展之路。积极与台湾水墨艺术家交流的张羽,继去年于台中举办个展后,今年七、八月再次于台北国父纪念馆展出新作,并且透过与《艺术收藏+设计》的访谈,阐述其创作观念。

 

  问:先谈谈你对于水墨艺术的理解。

 

  张:传统水墨的程序化太严谨了。艺术创作应该强调自己的方法,而水墨既是作为一种媒材,也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

 

  一般传统国画的学习就是靠临摹,然而艺术的传承不该仅限于技术。好比大家都认同董其昌的作品很好,但为什么好?如何靠着古人的作品传承?董其昌是他那个时代的人,你从画中读到的讯息都是那个时代的讯息,不是现代的讯息;这就如同断桥,桥另一端的讯息,你摸不着,但你隐约能够感受。所以你要传承的就是感受。

 

  问:一开始投入「指印」创作的经历如何?为什么选择水墨为压印媒材,而不是油彩或其它媒材?

 

  张:选择媒介一定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这个时候表达才有力度;本来可以用油彩的,但你非得用水墨,结果表达得不伦不类,没把问题说清楚,而且也无法表达得很彻底、很充分。

 

  创作时必须先想好自己要表达什么,再去思考下一步。

 

  一开始以手指压印时肯定有难度,技术的东西有它的要求指标,需要一段时间去磨合,需要花时间慢慢找出规则,需要时间修炼。

 

  色彩、印记与禅意

 

  问:「指印」创作曾出现不同色彩及材质表现,其考虑为何?

 

  张:我从1991年开始创作「指印」,中间曾停了十年。开始创作以来,曾经尝试过绿的、蓝的,也做过颜色的变化。最后选择红色,是因为它和画押有关系,和生命有关系;选择灰色,是因为它传统的水墨画有关;用纯水画,是和自然有关。

 

  我认为艺术最高境界就是表现得很自然,跟人一样。我为什么用水、做行为、采用自然光?就是要让自然的变化赋予作品不同的效果,自然的元素能够在作品中很和谐地融合。

 

  至于材料,也尝试过陶土。作品似空间、似雕塑,但又不是雕塑。还有就是在压克力片上用指甲油印,有些地方是透光的,很漂亮。

 

  问:选择其它媒材时是有意识地选择?还是摸索所得?

 

  张:选择媒材时一定要刻意的,一定要和你要表达的切合,非常密切,要有准确性;但技巧需要磨合。我对水墨已经研究了二三十年,到了2006年才用水直接在宣纸上印压。过程中也经历一些尝试,包括宣纸加厚等。

 

  问:有些人将你的作品定义为抽象水墨,你个人的意见呢?

 

  张:定义成「抽象水墨」,就很不好玩。它不是一个画画的行为。抽象不是我的出发点。印压的指印太具体了,连指纹都在上面。所以我不赞成以「抽象水墨」来定义我的作品。

 

  实验水墨更贴切些,它是通过实验反应立场和态度;其中有前卫性,有实验性。

 

  漫天指印的省思

 

  问:你的作品曾经于各地画廊展出,东西方观众对于作品的感受及反应如何?

 

  张:观众们一是感觉特别新鲜;一是觉得特别有意思。欧美观众对于行为艺术非常熟悉,我的作品在他们眼中读起来没有障碍,但却感觉有差异。这特别可喜。在日本人眼中看来更没有障碍,他们觉得特别有禅意。

 

  问:你在国父纪念馆的新个展名为「弥漫的指印」,不再强调水墨媒材,感觉是让指印跃升为更重要的角色。

 

  张:是。这个主题是我研究一段时间所得,藉此探讨「画押」的动机;其中有契约的关系,具备身分,也是承诺。现代生活中每天不知道有多少承诺形成,但生效的有几个?很多都是虚假的,所以有这么些漫天的指印。它已经没有责任了。乱了。

 

  我认为展示时最好是在一个空间完整呈现,光是一个作品感受不是那么强烈。如果一个空间里放眼望去全是红色的,扑天盖地的指印,会迫使观众进行思考。我在展场地上也会放置录像投影机同时播放影像。

 

  这可以视为一件大型装置艺术,人们走进展场中会觉得很迷茫,很美,但也很有压迫感。就是要有感受才行,如此才能让人在空间中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

 

  2010.3.于北京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