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才诞生110多年的电影离死还很早 2010-10-03 18:14:18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邱华栋 点击:
在张元看了,装置和视像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纪录片。他认为中国很多视觉艺术家如杨福东、汪建伟等都已经很成熟,他们本身就在创造视觉的影像。虽然这些艺术家的影像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不像电影产生公众的效应,但是它的存在的意义同样在推动人类视觉的发展。

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领军人物 张元

 

地下电影的华容道

我还记得第一次去看张元拍摄的电影《广场》时的情景,那是在1994年的某一天,我骑着一辆花了20块钱买来的旧自行车,在喧闹的北京街道上急速穿行,心里弥漫着一种赴宴者和去与特务接头的复杂心情,来到了北京电影制片厂附近的某个地方。我到达那里的时候,发现那儿已经有很多人了,因为有很多文艺青年都听说了今天要在这里放映《广场》。有人指给我看,那个就是张元。我遥遥地看过去,发现了一个拥有一头卷曲的爆炸式发丛的男人,其发丛像荒野不羁的烈焰一样,在逐渐暗下来的屋子里燃烧。这是他最主要的形貌特征,多少年都没有改变。

当时,我已经在一个朋友那里看了他拍的电影《北京杂种》。在那部片子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北京“杂种”,像虫子一样在北京生活并嚎叫,还随地小便。张元因为这部片子获得了国际声誉,他靠筹集外资赞助来拍片子,拍完了就带到国外电影节去参加评奖。这在当时是一些电影导演的生路,不得不依靠“地下电影”的方式生存,如同走红道与走黑道,或者是走华容道,人总得想办法生存下去。条条大路通罗马!我想,而这部纪录片《广场》,是张元用35毫米的黑白胶卷拍摄的,长达95分钟,以写实镜头拍摄了天安门广场的方方面面。画面上,人们在自由走动,鸽子在天空中飞翔,在天空深处,有越飘越远的风筝。毫无疑问,天安门广场在很多年间都是中国人生活中的一个精神核心,拍摄广场和广场上的人,就等于拍到了中国人基本的精神状态。整部片子的基调是纪实的,中国人在广场上信马由缰,十分安定团结幸福祥和,就连天安门城楼上那幅巨大的毛主席像,也露出了一丝笑意。我们很多人挤坐在那么一个鬼地方,一个小小的看片室中,隐藏在黑暗中看这部片子。我记得小放映室中坐了两百号人,什么人都有,烟雾缭绕,像是一次黑帮和文艺青年的聚会,四面八方的文艺青年像狗闻到了腥气,一起都来了。《广场》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的画面有两个,其中一个,是在毛主席纪念堂后面有个地方在做毛主席纪念章,有一块巨大的毛主席纪念章由于未完工,只有一半的脸,而另一半完全空着!一种空白,这就是这部片子很绝的地方,一点儿也没有损害毛主席他老人家在我们心目中的位置,但那幅巨大的像章只有半张脸在慈祥地凝视你!那种目光还越过了你的头顶,并看穿了一个世纪。而另一个镜头则是这部片子的结尾,镜头对准的是一个站在人群中的警察。他正威严地观察四周,当他发现摄影机镜头在对准他时,他戴着墨镜从远处走过来,表情严肃,然后,伸出一只手去挡住镜头,于是镜头变黑了,整部片子也完了。

结束“对抗”《过年回家》

作为第六代电影导演的领军人物,张元的名声很大。他1963年10月生于江苏,祖籍南京,自幼学习绘画。1989年在北京电影学院获得了学士学位,毕业之后就开始了个人独立制片的电影生涯,开创了中国电影独立制片的先河。他被美国《时代周刊》推选为“21世纪世界百名青年领袖”之一、被《中国青年》杂志社选为将影响下世纪的100位青年人之一、被《新周刊》和新浪网联合评选为全国十大新锐青年;1999年他导演的电影《过年回家》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1年,他被联合国授予文化和平奖;2006年还获得了梵帝冈罗勃特·布莱松奖。美国哈佛大学举办了“哈佛向张元致敬电影展”,香港市政局组织过“张元电影作品展”,先后放映了他的7部电影,英国、法国、阿根廷也都举办了类似的活动。可以说,张元的名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的边缘性,多年来的地下电影状态和独立制片的工作方式,使他赢得了某种国际声誉。尽管有同行不以为然,认为张元的成功仅仅是因为他的“对抗”,嫉妒他怎么会有如此高的荣誉,他们认为,“他的电影中没有技巧、没有亮点,有的只是平铺直叙的故事结构,与新锐导演的名声相去太远。”

但我不这么看。我觉得张元是第六代电影导演那一长串名字,比如娄烨、张扬、张一白、王小帅、王全安、宁浩、贾樟柯、陆川、曹保平、章明等等中间非常耀眼的一个,就在于他那独特的电影语言和风格。人们也许会忘记,他是从体制内的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的,科班出身,在我和他的接触中,张元也并不像他的发型那样总是一副怒发冲冠的模样,待人接物和蔼可亲,谈人论事都态度冷静和客观,对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很友善。

张元的电影中,喜欢把主角设定为普通人或者是特立独行的艺术家。尽管他的电影的意识和姿态是先锋的,前卫的,实验的,但是,可能是生活中的低调影响了他的艺术观,使得他喜欢把镜头对准那些他感兴趣的人和事,尤其是正在发生的事。他的生活也很简单,白天除了睡觉和剪片,一般都不轻易出门,只有在晚上奔赴朋友的约会。在夜晚的北京,张元会出没于那些有可能碰到圈里人和熟悉的人的酒吧或餐馆,来排遣心中的孤独和疲惫。有时候,我能在巴娜娜、88号俱乐部等地方,见到张元那因为酒精作用而显得很红的大鼻子和木讷的脸,其实,这个时候正是他兴致最高的时候,他正在借助自己的一双醉眼,去悄然观察灯红酒绿中的人们。

张元至少在“地下电影”状态里工作了10年,之后,他对自己的“对抗”感到不耐烦了,因为这是一种非自愿的“对抗”,本身并不是他情愿选择的。最后,他以一种结束“战争”的姿态与当时的电影局领导谈判,终于得到了一张解禁令。从电影《过年回家》开始,他的电影像非盗版的书那样终于挂上了国家电影制片厂的厂标,可以在国内公开放映了。

张元已经拍了20年的电影。1989年,他执导了电影处女作、故事片《妈妈》,2009年,他执导的故事片《达达》上映,这期间,他拍摄了故事片和纪录影片16部,还拍摄了大量的MTV,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而又激情四射的独特的电影之路。

中国电影进入了票房黄金时代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