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品价格整体走势 2010-10-03 18:14:18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邱华栋 点击:
在张元看了,装置和视像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纪录片。他认为中国很多视觉艺术家如杨福东、汪建伟等都已经很成熟,他们本身就在创造视觉的影像。虽然这些艺术家的影像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不像电影产生公众的效应,但是它的存在的意义同样在推动人类视觉的发展。

3D电影并不难做

 

邱华栋(以下简称邱):从《妈妈》到《达达》,20年过去了。你还在前进。

张元(以下简称张):是,我还在途中,还在前进。

邱:下一步计划呢?

张:主要在为上海世博会的太空馆做一部3D的科幻短片,8分钟。

邱:我看了报纸说,《阿凡达》让中国电影人看了以后都沉默不语了。

张:我觉得没那么可怕。这一次我要不参加上海世博会的这个3D制作,我也不知道,做了以后才发现并不难。但的确,中国创作人员的想象力、制作人员工作的毅力都不行,大家太浮躁。像《阿凡达》,人家詹姆斯·卡梅隆用了10年时间来做。人家的这个团队,什么都不做,10年时间只来做这个。你说,有投资人愿意让一个导演10年才出一个活儿吗?没有。大家都很短视。可是你看,《阿凡达》光票房就超过20亿美元了,衍生产品还要多,等于人民币几百亿的产值,算起来,还是大赚了。我们不会算大账。说到3D,不光是视觉的革命,也是技术的革命。电影本身就是技术的不断革命造就的。电影就是严重依赖技术和艺术的东西,是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交织。以前先有默片,然后到有声,黑白到彩色的,宽银幕到3D,这个过程发展非常快,一百年就全有了。这跟现代人对视觉的要求有很大关系。你想,最初做特技的时候,很粗糙,像《西游记》,人完全是贴上去的,大家却很满足。所以,3D片会越来越重要。这都是人追求视觉真实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普及化结尾,这就相当于学习绘画的过程。最开始学画,要像这个人。为什么要画得像,实际也是得到一个真实的过程。

邱:包括卡梅隆自己也说,中国的3D竟然发展得这么快。一个月就多出了200多块银幕。

张:是啊,技术上对导演来说是没问题的。难就难在耐心,包括投资。还有就是自己对美和视觉的追求,是不是彻底的。

邱:做完了世博会的短片还准备做个长片3D的吗?

张:我想拍一个3D的科幻片,条件允许的话。

邱:那纪录片以后还会拍吗?

张:会啊。纪录片我还要继续拍,拍很多的。

 

视觉的震撼可以让人忽略情节

 

邱:我还记得看弗拉哈迪的《北方的那努克》和梅索的纪录电影,依旧很震撼,永不过时。

张:对。纪录片有太多种拍法了。除了现在的纪录片,还有装置和视像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纪录片。而且,中国很多视觉艺术家都已经很成熟了,像杨福东,汪建伟,他们本身就在创造视觉的影像。那种影像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不像电影产生公众的效应,但是它的存在的意义同样在推动人类视觉的发展,还有一点,为什么没有情节,还会有那么强烈的视觉影像呢?原因是,视觉精神是完整的。所以,视觉有很多种方式。像《阿凡达》,它再造了一个星球。但实际上,你看,那些外星人和土著没什么区别。它的情节本身就是一个反人类的情节,但是,人类还能接受。因此,情节本身可以说不是个最重要的地方,还是视觉的震撼,《阿凡达》中的3D那么完整、完美,实际就是到了桂林、黄山的感觉,反过来看中国山水。但是,影片的意象是很奇特的。

 

我国电影审查制度需要反思

 

邱:现在,媒体报道说,中国电影正在进入一个黄金时代,你觉得呢?

张:其实是票房的黄金时代,据说2009年的票房是60亿元人民币。而且,现在的电影越来越多,影视公司也很多,看上去的确繁荣了。但是,还需要更多样的、更多元的电影作品出现。像好莱坞,人家有《阿凡达》、《泰坦尼克号》,同时,也有科恩兄弟和大卫·林奇的电影,也有科波拉和昆汀的电影,这才正常,他们的种类很复杂。现在,中国电影的环境和韩国、法国、德国有些类似,虽然市场很大,可是我们在世界上的放映量,只占全球市场的3%,可能还更少。我们的片子,真正能在国外上映的也很少。所以,什么是文化价值的输出和输入?我们的价值观需要什么样的价值体系去传达和支撑?这都是我们的电影人应该好好想想的,不要整天都是票房,票房。我们来看韩国电影,韩国这么小的国家,人口很少。而且韩国电影的真正发展,是从1996年开始的。我印象很深,1996年以前的两三年,韩国才真正开放了它的电影制度,把电影分级和各个方面做得很细。1996年釜山电影节举办时,韩国的电影和电视剧还不是那么热闹,1996年到现在,你看才多长时间,13年多一点,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韩国成立了大量的电影公司,拍了大量的影片,在世界电影中放映的份额越来越大,而且还都是艺术电影。当然,近几年他们的题材也越来越极端了。说到这里,也就说到头了———我们除了电影工作者以外,电影审查制度也要反思一下,电影这个东西,到底能产生什么社会影响呢?所以说,国家的政策和制度支持也很重要,比如,科学的检查和分级制度的建立,资金的支持等等。

 

作者导演很难生存

 

邱:就从你这20年的从影经历来看,中国电影的变化很大。总体来讲,我觉得是在朝一个非常好的方向走。

张:那当然,现在,独立制片已经变成大家都习惯的事情,很正常了。但在以前,还是非常禁忌的事情。在我20年里拍的一些片子里,记录了一些人的变化和真实生活,除了我自己的电影艺术追求以外,还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影像。我以前也谈到了作者电影也许会死,最重要的是如今过于商业化的电影环境和生产机制,可能不太会再提供放映的地点和时间段,你看,现在哪个时间、哪个影院在放艺术电影呢?我们根本没有。“电影将死”这句话,最早是安东尼奥尼说的,他的意思是他也看到了好莱坞商业电影对其他影片、尤其是艺术电影的挤压。在1980年代以前,法国、欧洲、日本出了很多个性化的导演,今天,你看,似乎越来越少了。有人说,现在没有什么大师,只是票房的考虑。

邱:但是我觉得,你就是一个作者导演。贾樟柯也是。

张:嗯,但是,我们这样的导演能生存多久?确实是有些难度的。但是,作家导演的价值在那儿,还有市场的3D电影,也是一个方向,并不可怕。从技术到艺术,还是可行的。我说为什么说3D不那么可怕?在1991年,我和崔健最早做MV,就已经开始做了。崔健还是很担心,请了杜可风、谭家明来看了以后,他们给了肯定。后来,我还拿了第一个亚洲人在MTV的大奖。好莱坞那么多人,人家多大的投资,我们的片子还能站得住,这说明技术不是问题。现在的年轻人对电脑十分了解,我们要得更多的,是视觉的美感和超凡的想象力。你看《阿凡达》,拍的其实是人类自身的景象。所以,想象力来自于现实中的视觉体验。我们还应该有信心。也许,电影离死真的还早呢,它才诞生了110多年。

 


【编辑:石棱】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