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不是平等之物? 2011-01-06 11:58:16 来源:黑黑博客 作者:黑黑 点击:
衡量艺术是否过剩还是匮乏的问题不是看老百姓家里挂了几张画,认识几个艺术家的问题。如果这是一个统计学上的量化过程,那么艺术就不会是多么神圣的一件事情了。绝大部份的艺术家往往反对所有可量化的机制。

衡量艺术是否过剩还是匮乏的问题不是看老百姓家里挂了几张画,认识几个艺术家的问题。如果这是一个统计学上的量化过程,那么艺术就不会是多么神圣的一件事情了。绝大部份的艺术家往往反对所有可量化的机制。比如哪个哥们卖了多少画?挣了多少钱?这些事务不会是衡量艺术的标准,虽然它无时不在的左右着我们。在这一点上,艺术的消费者也是反对量化的。他们不会为了一部感动得掉眼泪的电影而去计较票房是多少的。这是一个带着非理性的特区。

 

强调艺术过剩的消费者是一种极其简单的人,他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把艺术当真变成了自己的消费对象,随处可见的电影\电视。奢侈品上的形色广告。固定圈子里的派对聚会都成了挥洒思想与填充力量的所在。另一种意识到过剩的人是那些从事此行业的”精英们”,他们被海量的内容吓得不知所措。摆在桌面的思潮与现象猛一看是如此之多,近一看又发现一个萝卜一个坑,这坑看着那坑。这些好像离你都那么遥远,处处现得自己被动受阻。

 

千万不要以为艺术真的就是那场电影\那个海报\那点声音。如果你是消费者你所能见到的就是那个以为可以给你带来欢笑与眼泪的物件。而这些物件的背后是一串密码,一串能牵着你鼻子走的密码。真正懂了艺术是指你懂了那串密码以后还心甘情愿地被它牵着,你会为造物主的高明与伟大惊叹,为自己的生命而喝彩。这年头有谁为自己喝过彩?行业里的人看得眼花不是因为视觉太多,思想太高。其实每个坑都触手可及,只是你被人喝住了,那些土地被人打上了界碑,刻上了名字。而资格证掌握在一少部份人手中。你缺少的只是那个看上去严格实际上都不用越过法律的审查过程。

 

强调艺术匮乏的人往往不是消费者,而是把艺术当作拯救的代名词的那类人,他们往往把艺术当成平等之物来看待。这一类人更是把自己当成圣人来处理。艺术在某些时候的确可以促进平等,本身却不是平等的衡量器。主要原因是它不可量化,也不需要量化。就算到了目前可测算的极限也是侮辱了造物主的那颗心。平等在政治经济学的范畴之内与民主往往是捆绑在一起的。如果艺术被平等与民主绑架,那么它就变成了福利的另一个呈现了,这是艺术的政治学误区而不是艺术的必然。可怜,许多人都意识不到这个简单的问题。 艺术的民主是极端崇尚个人主义的背景,这也必将让艺术远离意识群体的狂欢。说到这,我只能闭嘴,省得两头找骂……

 

艺术的过剩与匮乏其实并没有真正出现过,这是在经济学的理性时代出现的古怪标准。这与我们今天对于当代艺术的解读如出一辙,许多人把当代艺术过于指向今天的时间性。这里面把艺术的现实座标拔高到艺术发展的角度,堵上人嘴。纵座标可有可无,艺术也不再永恒。就像今天的妈妈与明天的妈妈不一定同一个。真可耻!!!

 

艺术的过剩并不会给人带来民主,也不会带来平等。艺术的匮乏也不会带来拯救的圣人。大家走着瞧吧……

 

永远不可能出现……

 

 


【编辑:李云霞】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