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还是“抄袭” 2011-06-10 13:24: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沙尚琪 点击:
挪用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简单地说,它指的是在作品的创作中运用借来的元素,在文学、音乐、视觉艺术领域都时有发生。就视觉艺术而言,挪用意味着适当地吸纳和借用人类视觉文化中的各种元素与形式,对之进行重新审视、评价、解释、变化、模仿、补充等等。

曾梵志作品《豹》

 

斯蒂夫-温特的摄影作品《风雪之豹》

 

“梵志画豹,正龙拍虎”。这是近日网络上新出现的热门词汇,起因是曾梵志在香港佳士得慈善拍卖的油画作品《雪豹》在成功拍出3600万元人民币之后,被发现涉嫌抄袭国外摄影师史蒂夫-温特的摄影作品《风雪之豹》,该作品曾获英国野生生物摄影2008年度大奖,并刊登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因此有人将曾梵志画豹和周正龙拍虎相提并论,网络新语“梵志画豹,正龙拍虎”由此诞生。或许有人认为,曾梵志并不是抄袭,而是采用了当代艺术中常见的“挪用”手法。那么,到底什么是挪用?

 

挪用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简单地说,它指的是在作品的创作中运用借来的元素,在文学、音乐、视觉艺术领域都时有发生。就视觉艺术而言,挪用意味着适当地吸纳和借用人类视觉文化中的各种元素与形式,对之进行重新审视、评价、解释、变化、模仿、补充等等。艺术家将借来的其他文化中和历史上的种种图像、样式、观念、象征等元素进行重新的构造与组合,产生出新的作品。传统意义和现代意义上的挪用,各有其不同的指归。

 

传统意义上的挪用伴随着艺术发展的始终,风格样式的流传过程其实也就是被挪用的过程。古代著名的例子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这幅作品产生的时代就有不少人绘制了它的变体,其中也包括与达-芬奇同样伟大的画家拉斐尔。他们借用了《蒙娜丽莎》所创造的女性肖像画的新样式,其中包括四分之三侧面的姿态,直视观众的目光等因素,来为其他女性绘制肖像。在艺术史或艺术批评中,这种现象往往被看作是达-芬奇的艺术创新影响了其他画家的创作,改变了当时的肖像画“时尚”,这也是他之所以成为伟大画家的重要原因之一:创造新样式、引来追随者。而杰出的追随者,在借用他人创新的同时,融入自己解决画面特殊问题的独特手法,形成再次创新,所以拉斐尔能成其为拉斐尔,而不是达-芬奇的追随者。

 

但是,真正赋予挪用以哲学含义的,还是20世纪初期一批现代艺术家的探索,其中以毕加索和勃拉克等人为代表。他们被后人称为“综合立体主义”的作品,就借用了大量非艺术性的元素粘贴在画布上,把真实的物品直接呈现给观众,这就引发了艺术再现的意义及其重要性的讨论。杜尚在挪用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他加了两撇胡子的《蒙娜丽莎》,题名为《泉》的小便池,直接挑战了在艺术史上备受珍视的“原创性”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这些现代艺术家们无论被后人归纳为何种艺术流派,他们都是通过挪用这种方式,来质疑、反思、挑战和反叛既有的艺术观念,不断探索和探试艺术的边界,以极端的形式来突破这个边界。

 

在现当代艺术中,确实有不少艺术家因为挪用而招致了官司。安迪-沃霍尔、杰夫-孔斯等人都曾因挪用照片问题而面临摄影师的指控。在人们的版权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本来与抄袭就仅有一线之隔的挪用,似乎也常常遭遇尴尬境地。回到曾梵志的《雪豹》,无论是传统意义的挪用,还是现代意义的挪用,似乎都不符合,画面本身并没有在他人创新的基础之上进行再创造,也没有以借用来的元素制造出新的意义,更没有质疑原创性本身的观念,即便有,这种质疑本身也已经是在上个世纪初就完成了的艺术探索。

 

或许,还有另外一种意义的挪用没有在上文中提及,那就是:通过挪用,向大师致敬……目前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中,向大师致敬式的挪用,是否太泛滥了呢?泛滥得我们不知不觉在各个领域都成了山寨大国。
 

 


【编辑:成小卫】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