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韵 花之魂 2011-07-07 11:25:09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吉姆-拉莫雷 点击:
李晓峰几年来一直从事对玫瑰等花卉的创作,其手法很像斯泰因在其著名诗句中所展现的风格。毫无疑问,他知道玫瑰不过是玫瑰,就像花不过是花,人们都清楚花是没有感情的。花不发笑也不发怒,不叫唤也不哭泣。花就是花就是花。大自然没有灵魂,但是它可以显得和蔼可亲也可以显得不近人情。

花即是花系列

 

“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这是美国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1874-1946)笔下最著名的句子,此句摘自她1913年完成的诗篇《神圣的艾米丽》。这首诗发表在1922年女作家的《地理和戏剧》一书中。斯泰因以《爱丽丝-托克拉斯的自传》一书闻名于世,该书创作于1932年秋,语言朴实无华。但她凭着自己的实验性创作手法才真正成名,并为英语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按照法国人的说法,她总是渴望“gloire”,也就是“功成名就”的意思。她认为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写得出这样的句子:

 

“若得卿心,则任卿意,必得如此,若得卿心,若得卿心,则任卿意,必得如此,若得卿心,若得卿心,……”

 

这些句子的节奏舒缓,韵律优美,就如同歌曲或鸟鸣一样。重要的不是意义,而是语言的结构,语言产生的特殊效果,以及语言成为现象这一事实本身。作家源源不断的灵感,以及一如既往的风格,让她在巴黎先锋派圈子里名声大噪。(注:她和女友爱丽丝-托克拉斯从1903年起就定居巴黎)。正如立体主义改变了绘画的视觉效果,女作家的这些诗句也改变了英语。她和毕加索友情甚笃,后者还为她创作了一幅精美的肖像画,现在看起来这简直是理所当然。

 

“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这句话中的三次重复运用了著名的古典修辞手法。古罗马皇帝凯撒曾在元老院宣称:“我来,我看,我征服”。“去打,去战,去赢”是运用这个修辞手法的另一个例子。斯泰因对此的革新是,通过不断重复“玫瑰”这个词,以罕见的力度使诗句的结构和意义得以融合。也就是说,诗句结构的固定性和节奏性会使得含义隐晦不明。我们可以认定一个叫玫瑰的女子,她内心的情感交织冲突。就因为她可以被比作“玫瑰”,而“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所以这朵玫瑰最讨人喜欢,颜色最鲜丽,刺也就最多。

 

李晓峰几年来一直从事对玫瑰等花卉的创作,其手法很像斯泰因在其著名诗句中所展现的风格。毫无疑问,他知道玫瑰不过是玫瑰,就像花不过是花,人们都清楚花是没有感情的。花不发笑也不发怒,不叫唤也不哭泣。花就是花就是花。大自然没有灵魂,但是它可以显得和蔼可亲也可以显得不近人情。人也是一样,而且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呢。但是鲜红的玫瑰并不是爱的天堂,隐没的夕阳也不是浪漫情怀的寄所。人们之间送花表达的是爱意,艳丽的夕阳也总是情调十足。人们给大自然赋予了灵魂。

 

 李晓峰花卉作品的灵魂,就是花的外在形式和人们赋予花的内在含义之间的冲突。因为他作品中大部分花的颜色都是黑、灰、白三色,而不是花朵本来的颜色,这种冲突就进一步被放大了。只是在极偶然的情况下别的颜色才能跻身画中,提醒着人们花朵真正的面貌是怎样的。

 

虽然花朵脱离现实,但画布上仍向我们展示着另一番现实。随着画家笔触的韵律,人们几乎能够感觉到画作中复杂凌乱的布局。同时花朵们仍然充当着人类情感和灵魂的载体。概括而言,李晓峰将花朵的外在和人类的情感巧妙地结合起来,而不是一味在二者中取其轻重。他把花朵的形态放在中心位置,同时展示了人类对花的理解。人类是衡量万物的标尺。他的花就是花就是花……

 

虽然传统上中国画用的都是墨,但李晓峰并未因循守旧,而是使用了丙烯油画代替墨作颜料。这个想法不仅凸显了我上面提到的冲突,而且,以黑白为主色调的画不仅神似水墨画,还使得作品带有旧日照片的情调。新旧创作手法在他的笔下都得以运用。其画作让人们对花的记忆变得可感可触。其画风沉静内敛,伤郁哀愁。对于这类风格的作品而言,其意愈隐,其情愈深。希冀、心愿和畏惧,用这些词来形容李晓峰的花都恰如其分。

 

吉姆-拉莫雷

 

写于巴黎, 2010年8月

 


【编辑:汤志圆】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