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人之为人的责任感 2011-08-04 09:32:43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李超 点击:
今天的商业时代是不鼓励转型的,因为转型就意味着风险,意味着对过去符号的一种背叛。目前当代艺术的困难是面对过度市场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市场只是认一个符号、一个品牌,那其实跟商业的生产变得一模一样,这种转型会给艺术家带来巨大的风险。但我想真正的艺术家是不在乎这个东西的,

“艺术家必须追求自由、实验的精神状态,“试错”是艺术家的基本工作方法!”

 

99艺术网:除了艺术家内在主动性的转型过程以外,还有哪些外部的因素干预?

 

张小涛:如果没有外部,就没有艺术家内部的变化。比如今天的微博、博客改变了艺术家表达观念的方式,Email改变了艺术家写信的方式;比如商业化以后,艺术家从手工作坊到企业化的大规模生产,也是一种转型,一种商业转型;比如艺术家开画廊,艺术家做策展人,也是一种身份的转型,这可以看做是艺术家对焦虑时代做出的一种反应。

 

大的时代的变迁透露出一种我们个人无法预知的东西,今天的中国在整体的剧烈转型,并且带来了全球化、本土化、现代性的诸多问题,这种转型让我们有一种像在疯狂运转的高速列车上的不适应,不知道什么时候停下来。我认为艺术家内部好控制,我们可以谈时代的变迁,可以谈解救被拐儿童、血迁、温州动车等社会问题,但最后艺术家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语言编码,对剧烈的变化有一个怎样的梳理、超越和转换?这是很核心的问题。

 

艺术家维权时,我们做无声的抗争和呐喊,我们就像水里的鱼,冷暖自知。好多艺术家把时代的背景融在作品当中,这不仅仅是在看待一种表象,而是一种真正的交融并建构多重的关系。因此,先有时代的变迁,艺术家才会变法,没有这种“变”,艺术家的“变”也许是没有合法性的,艺术家必须追求自由、实验的精神状态,“试错”是艺术家的基本工作方法!

 

99艺术网:刚才提到,艺术家转型会给艺术家带来市场方面的风险,除此之外能给艺术家带来什么?

 

张小涛:转型中的风险,最直观的就是市场或学术。也许某个符号不会被市场和学术认同,所以也有转型失败了的艺术家,作品是转型之前好还是之后好?有时候艺术家其实自己也不知道,很多人对此有一种期待,总用一种固有的模式来看。总体来说艺术家是应该变的,应该转型的,哪怕只是一种语言形态,是否也应该深入下去,持续地追求实验?

 

99艺术网:当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无论是年轻的还是成熟的都开始转型,几乎要形成一种现象的时候,您认为这还正常吗?

 

张小涛:艺术家都是不安分的人,可能有虚荣心、名利欲望,也有特严肃和好玩的艺术家。前几年艺术市场好的时候,很多人画“毛”、“文革”、“天安门”,想起来都恶心,现在市场不好,艺术家们才意识到做一些新的东西,应该鼓励这种转型,没有人规定艺术家不能实验,也可以玩艺术,当做一个新产品新课题来开发,可以天马行空,以不负责任的态度去转型,因为对艺术家来说,有很多时候作品都是“玩”出来的。有时候界定艺术家不可以转型反而对他们是一个限制,不管处于什么动机,转型是好事,说明对以前的工作有怀疑,不满意。但如果一个艺术家觉得就保持现状,当然也可以。

 

我觉得转型代表艺术家的思考和焦虑,当艺术家没有一种焦虑和怀疑的时候,很难出好作品,不转型就没有颠覆性,艺术史上很多艺术家真正有贡献的时期,都是在不停的颠覆和怀疑的时期。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