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2011-08-04 09:32:43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李超 点击:
今天的商业时代是不鼓励转型的,因为转型就意味着风险,意味着对过去符号的一种背叛。目前当代艺术的困难是面对过度市场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市场只是认一个符号、一个品牌,那其实跟商业的生产变得一模一样,这种转型会给艺术家带来巨大的风险。但我想真正的艺术家是不在乎这个东西的,

“《萨迦》像游戏,像“盗梦空间”,是想展示一种观看萨迦多重世界的维度”

 

99艺术网:您现在的创作重心在哪一块?

 

张小涛:我可能是60%精力用在绘画,40%的精力做动画,我今年也完成了一个《萨迦》动画的纪录片。我05年就开始转向动画了,2005-2008年我就开始动画、绘画一起做,我觉得不矛盾,一个艺术家的思想和他的实践都是允许犯错误的。如果只是在一个领域里容易做得小,很难有发展的空间,实验动画对于我来说是想象力和技术的超越,也是思想的一种超越。

 

 

张小涛动画作品《萨迦》


   
99艺术网:现在国内的批评家们普遍认为您现在的作品对图像、色彩把握非常好,有一种内敛的气质,而且他们普遍认为这种精神气质与您平时关注古代人文、艺术有关系,那您的架上作品和新媒体作品有哪些一脉相承的地方?

 

张小涛:我其实是跟着一个个课题、项目来做的,比如说“萨迦”、“地震”的题材,可能前期做调查、数据梳理会的时间会长一些。现在我在做“萨迦”这个项目,8月20号会出来,你会看到是一个艺术家一贯的东西。可能就是传统给我带来的一种怀疑或者思考、修正,在动画和萨迦电影之间如何协调一贯的东西,包括技术的超越,包括古代美术的关系,比如我也读考古学、人类学,历史、美术史等书,考古学家张建林、徐天进老师对我的影响……这些知识对我的作品很有启发,让我感觉做一个东西没有两三年的时间出不来,这是我一个真正的体会。

 

关于我的绘画,我是希望把碎片化的东西序列化并做成一个结构,绘画和动画系统尽量能够整合起来,作品之间有一个联系,有一个核心的课题。可能这种思考是我对动画的一种内心构想,比如像萨迦,怎么通过元朝的历史看今天的变化?通过动画怎么来表现?我心中怎么看萨迦?这些都需要知识量,以及对团队的管理,对技术的控制,对媒体的把握,对每一种媒介的掌握,对古代文化和今天的一种联系和穿越。我觉得这是一个系统,能让一个艺术家出入古今,能够站在今天看过去,从过去看到今天。也有时候艺术家需要这种跳开系统的,比如09年我们“艺术维权”,2010年我们做“暖冬”的时候,感觉到当时的悲凉,社会的剧烈变迁,但是那些过了以后怎么办?必须要有新的课题,于是我做《萨迦》,从2007年的进藏的时候,我就开始构思这个剧本,时间久了,从自己一贯喜欢的古代美术史知识中开始发酵了。

 

99艺术网:我大致了解了一下,这件作品讲的是关于萨迦王朝和藏传佛教的一些东西,能不能再深入地介绍一下?

 

张小涛:萨迦王朝是元代的一段历史,我是以今天考古学家的眼光,通过考古的残片去解读萨迦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它的宗教和世俗化。我并没有按照电影的规格来叙事,用动画就会比较虚构、天马行空一些,而纪录片就比较忠实于采访以及宗教的演变。其实这个片子我没有做的很深刻,而是做得很好玩,特别是动画做得很像游戏,像“盗梦空间”,可能我是想展示一种观看萨迦多重世界的维度,比如从考古学家、人类学家的眼光,从国际的眼光,老外的眼光,佛教徒的眼光……从很多角度来看萨迦的变化变迁。萨迦是一个文明的标本,因为它的信息量特别大,我也怕做成上下一千年的宏大叙事。萨迦到现在有九百多年的历史,以前是政教合一,它是当时元朝佛教中心,元朝第一个册封的帝师八思巴,相当于全国的佛教协会主席,也是皇帝的老师。这也是是吐蕃归顺中央政府的一个开始,在西藏的历史当中特别重要,但在文革时期毁了不少,现在南寺还在,文革毁的是北寺,这是我们看藏传佛教文明的一个缩影。

 

99艺术网:我看了前7分钟,通篇都有一个手印。

 

张小涛萨迦

 

张小涛动画作品《萨迦》

 

张小涛:这是一个高僧做的秘宗手印,准确的说应该叫“手影”,他是萨迦寺的主持,我拍了他的手印的影子,通过一种幻觉和虚空的东西来展现。有的人说这是哑语,其实这是藏传佛教口、手、心三位一体来修炼的一种手印,隐含了佛陀的智慧和觉悟。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