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津自画像
在组织策划“凝固的激情:李宗津艺术回顾展”过程中,我们接触了李宗津先生的大量作品和资料,也包括采访当年与李宗津先生同事及同学过的先生们,还有他儿女们的回忆等,一位可敬可亲可感的李宗津先生,及一段可痛可泣可叹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浮现在眼前,并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从李宗津先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那种执着、真诚、活跃、谦虚、本分、天真、坦荡、泰然、体恤、理性、充满责任感等等的特质及品格,而正是这样的特质和品格,使得这样的知识分子在一个复杂多变的人与人斗的社会现实中,茫然无措而天真地想守护住心中的一点尊严,艰难而坚定地迈向自己的生命归宿!
李宗津先生1916年出生于书香门第,1934年就读于苏州美专,师从颜文樑、李毅士、吕斯百、戴秉心等学油画,1946年与时任北平艺专校长徐悲鸿相识,被聘为北平艺专讲师;1947年北平学潮风起云涌,与吴作人、董希文、艾中信、宗其香等人因不同意开除学生而受到解聘的威胁,愤而去职,转执教于清华大学营造系,任讲师、教授;1950年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工作;1951年创作《强夺泸定桥》,成为新中国美术的经典作品;1952年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先后受到徐悲鸿、江丰等的高度重视,一时为美术界的风云人物;1957年被划入所谓的“江丰反党集团”,打成“右派分子”,同时被剥夺了作画的权利。1961年“右派”摘帽,被分配至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任教。1966年“文革”开始,受到冲击与迫害,被迫再次放下画笔。1974年检查确认患直肠癌,而同时被认为是“黑线回潮”的典型,在他住院进行癌症手术期间,学校开了他的“黑画”展览。1976年在与病魔顽强抗争中,还坚持修改《强夺泸定桥》;1977年5月,在留下感人的遗言后毅然离去,终年61岁。
一个人一生的经历写起来可能只是如此的简约,如此的概括。而在这样的简约概括的文字中却饱含着这位艺术家、这位知识分子丰富复杂的生命内容,而由这样的文字构成的起承转合的过程,延展着他起伏多难的生命历程。李宗津先生在激情、责任、人格、专业精神等与人际、社会、病魔、命运的不平衡的对抗中贡献了他的才智,完善着他的品格,实践了他的不平凡的人生。
李宗津先生的艺术曾经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人,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平民食堂》,不仅体现了那一历史时期对平民生活的人文关注特点,而且是那个年代非常难得的“创作性”美术作品,代表着油画创作的一定高度;而新中国时期创作的《强夺泸定桥》、《东方红》、《鞍钢的黎明》、《夜谈》等,更体现了那个时代美术创作的特征,尤其是围绕着这样的创作及特定的历史,李宗津创作了大量的毛泽东形象的作品,这对研究这一时期美术图像的特点、创作思维的过程,以及艺术家的文化心理等,具有特殊的意义;同时,勤奋而坚韧的李宗津在日常生活中画下了大量的写生速写作品,有《北海风情》、《小城门》等造型坚实、色彩灵动的风景画,也有平时生活中的所见所感而信笔而成的作品,特别是画下了身边众多的亲朋好友,既体现了他对生活及亲情的丰富感情,也记录了很多影响着这一时期文化的知识分子的常态形象,包括微妙的眼神、心理、情态等。
这,构成了一个丰富而富于意味和研究价值的李宗津,他跨越了北平艺专和中央美院,是这段美院历史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他穿越旧社会和新中国时期,他的激情、才华、辉煌、无奈和受难,都跟这样的历史现实和命运休戚相关;他丰富的作品及作品背后隐含的内容是这个历史阶段美术史、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研究和挖掘的对象。基于此,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的组织和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出版等工作,引发学术界及社会对这位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艺术家的关注,并表达我们对李宗津先生及这一代不寻常遭遇的知识分子的敬意!
【编辑:曹茂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