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自默:我不是故意捣乱更没有和郭先生合谋 2011-09-08 14:59: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点击:
在二审庭审开始前,范曾的学生崔自默接受了媒体的采访。正是他当年无意中传到网上的照片,才成为范曾“流水线作画”的铁证,并让老师迁怒于他。崔自默表示,自己虽然对这件事也很懊恼,但他希望能通过这个事件,让中国的文艺批评从此走上正规。

崔自默

被老师迁怒,崔自默也很懊恼。

 

在二审庭审开始前,范曾的学生崔自默接受了媒体的采访。正是他当年无意中传到网上的照片,才成为范曾“流水线作画”的铁证,并让老师迁怒于他。崔自默表示,自己虽然对这件事也很懊恼,但他希望能通过这个事件,让中国的文艺批评从此走上正规。

 

崔自默1989年大学毕业后到北京发展,1997年开始研究美学,热衷于书法、篆刻,1999年考上范曾的博士研究生,一周有5、6天时间跟范曾在一起,对他画画的场景、神态很熟悉,“有时候看他一张画画很多张,每张画中人物的表情、神态、角度都不一样,说明老师的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当时自己觉得很好奇,就拍了几组照片。”到了2005年初,崔自默把部分照片传到自己的网站上,并配了一篇短文,“我发这些照片主要是为了向大家展示范老师的高超绘画技巧,传上去几年一直没人关注,没想到去年被郭先生关注到,并引发了"流水线作画"的大讨论。”

 

崔自默表示,他本人并不认可“流水线作画”的提法,“流水线作业是工业化生产的特征,每件产品完全一样。对于画家来说,不可能画出两件完全一样的作品。而且范先生的画神态、角度都不一样。就像包饺子一样,你不可能包一个煮一个,绘画也是一样,一次画一张跟一次画十张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一次画几张画,会逼着你去创新,这样反而更容易出精品。我认为流水线作画是大师的特征,也是大师的专利,徐悲鸿、齐白石都这样做过。你要是一张画都卖不出去,你还能流水线作画吗?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绘画艺术和创作方法。”

 

本来是为了向世人展示范曾的高超技艺,没想到却成了证实范曾的铁证,崔自默坦言自己也非常懊恼,担心老师迁怒于自己,但他表示现在想开了,“这件事因我而起,我今天必须得来和大家见面,还得为范先生辩护,还得装作很生气的样子。但我相信老师是个很聪明的人,他会明白我并不是故意捣乱,更没有和郭先生合谋。另外我也觉得,如果我的照片能引起绘画界关于流水线作业的大讨论,促进文艺批评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也是很有价值的。我认为起诉郭庆祥先生可能并非范先生的本意,他身边什么人都有,他又很天真,可能别人一起哄,他就真那么做了,所以我希望范、郭二位先生能够和解。”

 

范曾状告郭庆祥案件的前前后后

 

2010年5月,郭庆祥发表《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一文。批评了目前一位“大红大紫的书画名家”的创作。

 

2010年9月,范曾起诉郭庆祥,索赔精神损失费500万元。

 

2010年12月初,郭庆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更进一步,称范曾是“当代汉奸”,他同时表示自己不担心会被范曾再次告上法庭。

 

2010年12月底,郭庆祥公布了“范曾流水线作画”的照片。

 

2011年1月6日,范曾方面曾提出愿意接受时代周报采访,但记者三次发邮件,未收到范曾的正面答复。

 

同月,范曾的学生崔自默表示,这些照片是他拍摄的,是为了赞扬范曾绘画技巧精湛。

 

2011年1月12日,因为被告提出管辖异议,原定当日开庭的画家范曾起诉郭庆祥等侵犯名誉权案延期审理。

 

2011年4月22日,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正式开庭审理范曾状告郭庆祥案。

 

2011年6月,郭庆祥收到北京昌平区人民法院判决,要求他向范曾书面道歉,并且赔偿7万元。

 

2011年9月6日,“范曾诉郭庆祥名誉侵权案”在北京二审,法庭宣布,审理结果将择日宣判。

 

一审回放 法院判决郭庆祥道歉并赔偿7万元

 

2011年6月13日,知名收藏家郭庆祥在京表示,已收到北京昌平区人民法院判决,判决结果中要求郭庆祥向范曾书面道歉,并且赔偿人民币7万元。郭庆祥表示,这个判决不公平,在艺术批评、学术争鸣和名誉侵权之间的法律界限画错了,为了维护文艺批评和学术争鸣的权利,一定要上诉。同时郭庆祥还强调,输赢不重要,也不是目的,最终还是为了维护正常的文艺批评以及文艺批评家的权力。

 

各方声音 别让艺术品市场的“达芬奇”砸在手里

 

越来越多的各行从业人士开始挤进艺术圈,名人字画开始流行。市场需求旺盛,每幅作品创新难于上青天,只好借用工业产品的生产线来应付各方的大量需求,有情有理。但是流水线上的作品卖的是珍稀品的价钱,就有欺诈的嫌疑,而高呼流水线创作符合大师身份更是颠倒黑白,玷污了大众对艺术的敬畏之心。

 

相比家具业的达芬奇,艺术品市场的“达芬奇”不容易调查清楚。通胀害人,市场有利可图,一个接一个买家依然热情高涨,追逐接盘,顾不得品味和欣赏,谁是最后接盘的“笨蛋”?提醒买家做好艺术的功课,擦亮眼睛,别让“达芬奇”砸在手里。

 

范郭官司当唤起文艺批评的尊严

 

“流水线作业”现象的产生与我们当下的文艺批评绵软乏力不无关系。有人称美术批评处于“死水微澜没有学术争鸣的温吞水状态”,切中肯綮。君不见,不痛不痒、溢美隐恶的评论,比比皆是,有的艺术批评更是被金钱和利益“绑架”,成了某些利益集团的工具,像是个 “跟班儿”的。由此看来,批评的环境若继续恶化下去,追求高品位艺术境界的艺术精英必将日渐稀少。惟其如此,像郭庆祥这种有文化担当之责、敢于“亮剑”、针砭时弊的批评家方愈显难能可贵。

 


【编辑:成小卫】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