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生存意象的图像志 2011-12-03 10:31:09 来源:《美术报》 作者:陆琦  点击:
在英国,每5年举办一次的“英国艺术展”(British Art Show),被认为是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当代艺术展;2010年英国诺丁汉举办第七届展,取名为“彗星经过的日子”(In the Days of the Comet)。

捕捉生存意象的图像志

捕捉生存意象的图像志

 

在英国,每5年举办一次的“英国艺术展”(British Art Show),被认为是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当代艺术展;2010年英国诺丁汉举办第七届展,取名为“彗星经过的日子”(In the Days of the Comet)。此展还分别在英国的伦敦、格拉斯哥、普利茅斯3个城市巡回展出。展出的作品具有多元的形式与创新的意识,其中加拿大艺术家米莱娜·德莱柯(Milena Dragicevic)的绘画作品介于前卫与保守、意象与现实之间,并对之做了形式与观念的探索,其作品形象的表现与众不同,引起了艺坛的关注。

 

德莱柯通过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表达出介于生活时代及周边世界的交叉点,有意把画面处理得纯净,面对客观对象并不是再现性的临摹,而是把“意”中之像,通过自身的感觉、想象和表现意图呈现所绘的形象。近年来,德莱柯被艺评界称为“目光犀利的讥讽者,自然界敏锐的观察者,技巧娴熟的表现者”。她的作品有许多是围绕人物主题展开,扩延至复杂的情绪和内心渴望的理想人生。就像德莱柯自我评价的那样:“我的绘画都拥有一个黑色幽灵,因为就像我自己一样,有一个自己的影子。”也许正是德莱柯的双胞胎身份,带给她独特的艺术敏感性,她常在作品中把两个人物画成双胞胎式相似。把德莱柯的艺术作品当做审视对象观看时,会产生对其作品内部核心语言的审美性,以及构成语言表达基础的来自外部现实材料的属性,和作品的客观实在性。这是一种与绘画作品本身表象关联的寓意。然而,作品呈现的是对于所谓完美的排斥与渴望。在2002年作品《重建不易(Reconstruction Isn’t Easy)》中,以含蓄、轻触的手法影射出对乌托邦式的政治结构的质疑。德莱柯把手风琴作为一个吸引力的形象象征,同时也象征一种文化试图重建本身。因为德莱柯出生在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虽然后来移居加拿大生活,但是对自己国家仍然存有怀旧之情,有着对于过往的记忆渴望唤醒的重建之情。作品从镜面反射的视觉角度进行创作,从不同角度观看到手风琴的图像。这样的构图没有固定的视点,观者需要通过联想才能体会到通过抑制的方式,产生令人印象深刻的最佳表达。

 

强调对意义进行创造,而不是对早已存在的意义进行揭示,是德莱柯艺术重要的内在推动力。她的创作一直游走在主动表达和形态实践之中:通常我们面对的所谓真实,一直都是某些实在之物的衍生物,而从图像塑造的投射意义来说,更是艺术表达触碰的一种方式。在作品《双面人生(double life)》里,我们可以看到主角看上去很相似,就像亲兄弟一样, 但通过观察他们的微小、局部的信息,我们就能把他们区分开来。皮肤较白的男人做着怀抱的姿势,穿着深色长袍;古铜色皮肤的男人呈坐姿,目光直视却略显哀伤,他们一前一后的画面使人联想到西方政客伺机潜伏在东方国度的场面。画面中有两只浮动式的纸灯笼,它们像纽带的功能一样,把两人的关系串连在一起。他们都想用自己的方式承担给予世界“光明”的责任,远离痛苦的理想。抛开德莱柯对自身经历的挖掘,在创作中对于语言及方法的尝试,对作品组成之物的物质属性和某些特定意向,尤为有益。

 

艺术与不断变化中的语境进行对话,也是德莱柯明确自我在创作以及艺术理解上的明确立场。在后来几年的创作过程中,德莱柯主题的内容与形式,都渐渐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2006年始,她经历了长期的、反复的探寻,终究经历炼狱与洗礼,创作出混合肖像和抽象视觉语言相结合产物——“心理”肖像; 2008年的《恳求者系列》,作品的大小规格都在61×51cm的范围内,画面对准人体头部肖像进行安排,但是每个人物肖像的嘴部分都被具有惊心动魄的图案所替代。德莱柯大胆地把色彩分割作为画面背景,这样的方式,就像在捕捉对象:感受到同一时间下,对象的转换,感受画面中的人物渴望走出身体被困的窘境。这种 “图像志”带来的视觉效应,是压迫感和抗拒感并置的,极富张力且不失轻逸。恳求者的“恳求”暗含的是过去与现实之间的虚拟屏障。从这些题材的选择与作品所呈现的图式中,我们可以推测德莱柯最终把自己的“路”与“未来”偏向到视觉对象与艺术语言上来了。

 

2011年德莱柯的最新作品在维也纳马丁扬达画廊(Martin Janda gallery)展出,此次绘画主题与之前的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转变,德莱柯开始探究现代主义雕塑在平面画布上的有机展现,感受到她从未停止的思考,她创作的内在参照,绝不是自我中心式的个人成长经历的苦苦挖掘与个人情调的重复弹奏,在追求视觉艺术的过程中,而是乐此不疲地去发现与梳理,感性的视觉图像与理性的隐秘观念的关系。这种发现与梳理的乐趣,使她的作品中的美感更具魅力,同样也是对生存意象与瞬间感性的合理论证。
 

 


【编辑:陈耀杰】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