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看法在市场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记者与许多市场人士讨论这一问题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即将到来的2012春拍,行情将进入一个“谷底”。至于何时走出“谷底”,现在还难以判断。甚至有人指出,无论经济是否向好,2011年春拍所创造的历史最高点,今后5年内将无法超越。
2011年秋拍的行情带来的直接冲击是人气与信心,这一点又将直接影响场外资金的进入,并促使场内资金的退出。因而接下来的市场必然将经历一个“去泡沫化”的阶段,首当其冲的无疑是那些价格虚高的中低端“普通货”(其中包括大量的赝品)。从长远看,“去泡沫化”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须的,对于市场的健康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
至于判断市场是否出现“拐点”,则要回到宏观的视角,从艺术品收藏市场所处的历史阶段来加以观照,从市场根本动力的是否失去来加以分析。行情的震荡并不一定代表着动力的失去从2009年开始的这一轮行情,主要是由艺术品市场的金融化资本化所推动的,而事实上这个金融化的进程仅仅迈出了第一步。伴随着“去泡沫化”,市场的投机成本在加大,投机所形成的空间在缩小。与此同时,避险心理与价值发现将催生理性,促使市场热点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以学术探讨、文化价值发现为主线的收藏理念和氛围正在逐渐形成,这无疑是另一种形式的结构性调整,而这个趋向对于中国艺术市场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另外,恐慌性抛售,是市场出现“拐点”的一个标志,但在2011年秋拍中行家更多的是观望,显然并没有恐慌的现象,而且,一些高水准“新鲜货”还在创造新高。北京匡时董事长董国强甚至认为,对于刚入场的买家来说,现在就是建仓的机会。
“春天”在哪里?
与欧美艺术品市场相比,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冷”、“暖”周期较短,通常为2至3年。从近十年来看,2003年秋拍,“非典”过后艺术品市场迎来飞跃性的上扬,此后2005年、2006年进入两年左右的调整期,2007年再度启动,2008年底开始又进入为期一年的新调整期,2009年初出现“井喷”,2010至2011年上半年连续急涨,然后2011年秋拍进入调整。
中国艺术品市场这种周期性较短的特征,与市场正处在一个大的上升通道有关。随着经济发展和国运振兴,人们投资、收藏与消费艺术品的能力与习惯也在不断地形成之中。有研究指出,一个国家的年人均收入达到4000美元时,艺术品市场开始出现需求,而当年人均收入达到6000美元时,艺术品市场就会兴旺起来,年人均收入超过9000美元之后,艺术品价格将被迅速拉升。
再从国际文化生态环境来看,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和平崛起,文化上的“中国概念”随之兴起,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心不断增强。从2011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全年总成交额中国传统书画占了半壁江山,就可以窥见一斑。
中国艺术品市场当前的最大问题是,投资、投机者太多,而真正的收藏家太少,绝大部分的艺术品并没有到达热爱、保护和传承文化的“终端环节”,而是更多地“悬浮”于投资者的中间流通环节。所以,迅速成长的艺术品市场规模从根本上需要的是越来越强大的“消费”性需求作为支撑,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民众对高雅精神生活的追求才是市场的最大依托。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虽然没有对艺术品市场形成立竿见影的“利好”刺激,但其潜在的正面效应一定会在未来的市场进程中得以体现。
不妨套用一句老掉牙的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编辑:易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