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圈子观点
从来没有完全的创新,其中90%是传承
著名策展人顾振清说:“当下,传统国画家对当代艺术如果有刻意排斥,显然是不正常的现象。我觉得很多人把传承和创新割裂了,其实从来没有完全的创新,都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其实也就是更新,其中90%是传承,10%是创新。”
顾振清还提到,像林风眠、赵无极等艺术家,都是一方面很重视和积极学习欧美的现代艺术,另一方面则反对“从根本上去学别的国家的传统艺术,那是血脉相传、环境造就而学不来的,是不应该随便融合的。”他说:“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它肯定有综合人类各种文化的能力,也承担着传播更多新鲜思想的义务———我们应该把属于全人类的现代性文明,拿来广为使用。”
传统当代冷热不均,该怪谁?
传统圈子观点
缺乏宣传 传统艺术被“边缘化”了
“中国文化应该自信”,管苠接受采访时一再强调,双年展应把四川艺术放在中国艺术这个大范围里面去衡量,要凸显地域性风格。
他谈到四川的山水独好,为什么不产国画大师:“历史上的四川画家都要走出去才能引起全国的关注。原因一是自古以来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都在中原,另一个是四川人的内心深处还是缺乏文化自信。”管苠说,应该更多扶持四川本土的画家。“以四川本土的艺术发展与外界的艺术进行平等对话。”
郭汝愚说,现在民间和拍卖市场还在支持中国画,但在他看来,舆论却并不这样导向:“传统艺术被边缘化了,在人们眼中反而成了被时代淘汰的东西。”画家江溶也认为,当代艺术如此火红,很大程度在于宣传。“如果媒体像关注当代艺术一样关注传统艺术,那么我认为喜欢传统艺术的人应该更多。”江溶说,他个人对当代艺术本身不存在反感,但宣传太多,就引起传统艺术家的反感。
当代圈子观点
传统艺术的问题得怪自己,不是当代带来的冲击
蓝顶著名当代艺术家罗发辉毫不怀疑,当代艺术家的心态和处事方式都是十分开放的。“我们对传统一直抱着比较宽容和关注的态度。而传统国画家们比较缺乏这种开放的思维,有些人心态存在问题,对当代艺术有很多文化方面的抵触。”罗发辉提醒记者注意:最开始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待遇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当代艺术开始并不为大众认可,一路发展过来很不容易。相对而言,被视为正统的传统国画家和书法家们则一直活得比较滋润。我觉得现在传统的很多问题,是自身发展的问题,而不是当代艺术带来的冲击。”
当代艺术家熊宇认为,一门艺术存在下来,和社会需求有很大关系。“现代人通常都愿意接受和现在更接近的东西,所以说当代艺术是属于未来的艺术。但传统的东西已经有了稳固的文化地位,不管后面怎么冲击也抹杀不掉。所以二者从需求方面并不构成冲突。”
对于传统国画的一些展览,熊宇坦言自己很少看:“我觉得传统艺术在当下这个时代的宣传不够,很多传统的展览我们都不知道,平时很少收到传统艺术展的信息和资料。一般都是在拍卖会上看到传统的东西。”
反思
打破壁垒 越辩越明
艺术之幸
让人欣喜的是,如今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本着真诚的态度,在对自我进行反思,力图跳出圈子,跳出门户之见。一方面,传统的艺术家在不断创新,吸纳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智慧与精华,另一方面,看似走得很远的当代艺术也停下脚步,回头反思,在挣扎中意识到回归传统的必要性。
正如著名国画家郭汝愚所言:“所有反映了当下的艺术,都是当代艺术,这世界本不存在传统与当代的所谓界线。”愿这组艺术大争鸣能够推动这样的反思和包容,能够打破壁垒,越辩越明。若能如此,则是艺术之幸,城市之幸,文明之幸。
本土传统艺术家乐意创新
去年11月,“古月照今尘”魏葵人物作品展在成都市美术馆举行。这是魏葵的首个个展,却让人眼前一亮。他的作品既有表达古代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场景的画卷,也有类似清朝人坐在摩托车上这样的创新,还不乏以水墨关注当代生活的作品,比如股市和房地产。在“古月照今尘”的主题下,古代和现代元素被另类组合,成都画院院长王民平评价说:“魏葵画作是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结合。”
同样,也是在去年底,七旬高龄的郭汝愚也举办了个人画展,而这个集大成的画展,也充分展示了老画家在艺术上的与时俱进和大胆创新。与许多人对于“老一辈”国画家们的想像大相径庭的是:郭汝愚不仅在传统的题材中驾轻就熟,更另辟蹊径,敏锐地发现和表现着更多现代的题材。在这次画展中,观众们看到了郭汝愚格外新鲜的一批作品:从沉睡中醒来的东方雄狮、骑着自行车运动的现代人、海滨度假的时髦女郎。说到自己在艺术方面令人惊叹的风格变化和新题材引入,郭汝愚笑言,“我一直保持着开放的心态,乐意尝试新鲜的东西,不断挑战自己。”
这一老一少两位传统艺术家在艺术上的创新,可以说是充分反映了当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