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界自觉“回归传统”
另一方面,当代艺术界也在自觉地对传统进行回归,表达尊重。在2011成都双年展上,很容易看到这样的回归,可以说,“回归传统”是这次双年展的一大基调。
总策展人吕澎说:“‘溪山清远’给这次展览带来了一个基调:现在到了当代艺术家向传统回归的时候了。”带来转型之作《红梅》的著名当代艺术家张晓刚说,自己能感觉到参展艺术家们有挣扎,“在剧烈转型的当下,溪山能否真正清远?”在张晓刚看来,如今从事当代艺术的中国艺术家可能对国学了解太少,“这不正常。我们的中国传统是血液中的东西,回避不了。”
除了张晓刚,参展的“当代艺术F4”的作品都有向传统回归的趋势,其中就包括王广义,他表示:“30年来我们已经从西方学习了很多,而现在西方人告诉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明很了不起。现在我们亟须重新补上这一课,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拓展更大的国际视野。”
总策展人吕澎说,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上世纪80年代谈的都是现代主义,上世纪90年代谈的都是玩世现实主义等,然后是影像装置,这些全部来自西方后现代理论,这些学习本身是重要的,但偏偏没有回头看自己传统的东西。国内当代艺术里西化已经非常严重,包括艺术批评里也大量运用了西方批评的词汇,现在用来批评或肯定都存在一定问题。吕澎希望这次展览对艺术家是一次转型,从过分的意识形态,过分的本能化,观念化的艺术转变过来,以退却的态度,清理一下自身的问题,检查一下自己的武器,看看自己还缺什么。
旁观
成都商报记者经过对20余位艺术家的采访后,得到了这组艺术大争鸣的声音。那么,圈外人怎么看待这些争鸣?文艺界又是否有着这样的通病?究竟当代与传统两个艺术圈子之间的壁垒,是非得打破,还是可以任其存在呢?这样的壁垒,会否影响整个艺术圈的整体发展呢?
圈子的概念都是人们想像的
贾樟柯(著名导演)
导演贾樟柯虽然是电影圈中人,却一直与艺术家保持良好的关系。他和画家陈丹青、刘小东、林旭东都是多年好友,还为刘小东拍过纪录片,而林旭东则是他多年的电影顾问。贾樟柯对艺术圈和艺术本身有着自己的认识。
在谈及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时,贾樟柯认为,两个圈子的壁垒,并不需要通过展览这个形式来打破,而是要靠艺术家自己打破。他认为,传统艺术应该自身有所发展,在这个圈子当中,应当有创新的人物,有创新的发展,这样才能成为当代艺术的一部分。“不管在哪个圈子,创造性都很重要。传统艺术也应该现代化、当代化,寻找到和当代气质相吻合的气质。”
“事实上,我对这个传统和当代各有‘圈子’的概念不认同,我觉得这个都是人们想像的,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贾樟柯谈到,其实有很多艺术家都可以打破这个壁垒,“比如吴冠中,他是学西画出身,但是吸取了很多国画的精髓。”
艺术有分类,没有必要分野
洁尘(作家)
“我是一个非常热心的艺术爱好者”,洁尘说。她自己不画画,却爱和画画的人打交道,她的朋友圈中很多都是艺术家,其中就包括著名画家何多苓。并且,洁尘的先生李中茂也是一个业余画家,夫妻俩常在一起讨论艺术。
“我觉得艺术家圈子里存在传统和当代的分野状态,还是和大环境有关”,洁尘说:“毕竟现在艺术资本的倾向是当代艺术,也正是在资本的推动下,当代艺术显得更活跃一些,也更受关注一些。我们谈这个,不能避讳谈及资本在背后的驱动。”在洁尘看来,“艺术有分类,没有必要分野,但会在形式上形成圈子。”
中国古有文人相轻的传统,艺术圈也好,文人圈也好,都有这个现象。不过,洁尘说,她认识的很多当代艺术家其实是很尊重传统的,这些年也并不像之前那样,一味在西方“采气”,而是选择了回归传统,“现在他们该出去看的都看了,都觉得还是应该回到本土,回到根上,这个根就是传统。”洁尘说,她的一些当代艺术家朋友,会经常去看古画,“他们觉得那些唐画、宋画,非常伟大,我认为优秀的传统艺术家,也不会排斥当代艺术。”融会吸收,才是打破壁垒的关键。“艺术总是需要向前走”,洁尘最后说。
每个艺术家都是一个独立的圈子
黄燎原(著名乐评人、策展人)
黄燎原是位典型的“跨界”文化名人:乐评人、摇滚乐队二手玫瑰的经纪人、艺术策展人以及北京现在画廊的老板。对于当代从传统中汲取养分、传统也面向当代吸收思想的这个“可能趋势”,黄燎原有些不以为然:“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双年展,都是当代艺术的双年展,跟传统没关系。传统的展览有自己的模式,也不需要以双年展为载体。这是两个圈子的两件事情。”
那么,如果有这么两个圈子的话,彼此之间是否需要加强融合与交流?黄燎原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根本就不需要,每个活在当下的艺术家都会自觉地去吸收他可以接受的元素,不管是传统学习当代,还是当代学习传统。况且在今天的环境下,信息传播这么发达,每个人都有无数渠道获取各种艺术讯息和知识,每个艺术家其实都可以看做一个独立的圈子。”
【编辑:陈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