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勇:艺术品拍卖的风险分析 2012-02-28 10:03:26 来源:北京荣宝 点击:
这次的题目是艺术品拍卖的风险分析,为什么这个时候开始讲风险,我们这个行业以前不太讲风险,从中央台和多家报刊都讲的一夜暴富的故事,这样的节目非常多,大家就忘记了风险。其实在从事投资艺术品的投资过程当中,始终是风险伴随我们在一起。

其实就是语境出问题了,如果是你们家的私事,怎么在法院讨论了,或者在你们家讨论的问题你跑到市场来讨论,也讨论不清楚,市场谁买了谁就说了算数,钱是市场里面最终的话语权。所以是语境出问题了,讨论问题地点出问题了,他苦恼得不得了,至今他还老想争辩,但是别人对此不感兴趣了。

  

为什么社会不肯把鉴定权给画家?因为画家本身是这件事情的利益相关人,涉及私利就不能作为公正的判断人,所以通常也不会把鉴定权直接给画家。

  

从这儿出发我们也就知道,社会公众也一定不会把鉴定权给拍卖公司的,因为也是利益相关人,只要有利益的地方就很难相信是公正的。

  

在艺术品鉴定的时候应该遵循的是艺术科学,是以艺术经典为标准的。为什么说以艺术经典为标准?首先要看到底有没有文化价值,刚才说的《兰亭序》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哪怕是临摹的也是真的,反正是特别好,很值钱,在我们市场里面是这样认为的。是不是还有其他的科学方法作为补充,那是有很多的,包括一些文献的、传承的,一些历史记录的,都是非常有利的佐证,台北故宫还用了科技手段,但是那个应该是对艺术品鉴定的一种补充,而不是本体,是一种辅助性的附加条件。

  

谁有话语权,或者谁在某一个范围里面有话语权,他就是鉴定人,你到了法院当然是法官有话语权,到了文化部当然是官员有话语权,到了学术机构当然是学术权威有话语权,在市场里面钱就是话语权,当然到画家家里话语权就是画家,画家去世了他夫人就是有话语权的人,他夫人去世了他儿子有话语权,他儿子去世了他兄弟还有话语权,在不同的场合拥有话语权的人是不同的。如果还有学术制高点就更重要了,比如说有一个画家的儿子搞理科的,他根本不学艺术,可是还有一个儿子是搞艺术的,他具有学术制高点,那么你到他们家去,老二是搞理科的,老三是搞画画的,那你问的是画画这件事情,你不是问的半导体这件事情,别问错了人。所以这件事情也要特别注意,弄清鉴定人到底是谁。

  

市场中所谓的鉴定充其量是有偿咨询和无偿咨询。如果你针对这种咨询鉴定意见去购买了艺术品,并因此做出了决策是没有人赔偿你损失的,市场里面鉴定意见就是信不信由你,信了就信了,不信就算了,所以这种鉴定在大多数情况下其实可有可无。

  

比鉴定更重要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关于艺术品的估值问题,其实估值问题比鉴定问题重要得多,买一件假的花了一块钱其实也无所谓,要买一个真的花一块钱能够笑死,最终影响你心情的跟估值有关。所以估值比鉴定还重要,虽然鉴定是第一个门槛儿,但是估值的门槛儿更高。这也是我们过去对估值风险认识不足。

  

今天必须要说估值有风险,现在到了亿元时代,买一件艺术品,估值不正确太有风险了,当估值过高的时候风险也过高,所以今天必须讨论艺术品的估值问题,这是继鉴定问题后面的一个更高的门槛儿,今天我们必须拿出来讨论。

  

要讨论艺术品的估值,我们首先对艺术品本身要了解。艺术品是非标准化的产品,没有生产说明书的,绘画是有任意性的,当它产生那一天就是独有的,没有太多可比性,这也是影响估值不确定性非常重要的问题。

  

更何况我们判断艺术品的价值高低还主要在精神层面的判断,有的时候物质层面的事情都不足以讨论,比如说一张画物质层面的价值有多少呢?一张宣纸呢?一张宣纸还经常对裁或者是三裁,一张纸才几十元钱而已,便宜的才几元钱,物质层面几乎没有什么可讨论的。我们在讨论一件艺术品价值的时候,主要说是的精神层面,精神层面的东西更虚渺了,怎么估值呢?我们看艺术品估值的时候主要从精神层面去看,在估值当中,不能仅从物质层面评估价值,一张小画一定比一张大画便宜吗?不一定。同一个作家是不是就可以呢?也不一定,虽然现在按照平方给画家计价,但是也不一定,如果这张小画给名人画的,那就重要多了,我们注意的还是精神层面,文化层面,还不是物质层面。小画不一定比大画便宜。

  

艺术品的价值也不是单独存在的,单独讨论一件东西到底多少钱有时候也很难讨论,比如刚才说的《平复帖》当时是用两套四合院还有所有的首饰,当时它值这个钱,今天值多少钱呢?很难说了。

  

所以艺术品很贵。如果《平复帖》相当于半个东方广场你说值多少钱?所以我们单独算艺术品值多少钱很困难,要根据社会财富的总量增减来讨论艺术品应该值多少钱,这更是一个虚的概念,怎么能够讨论值多少钱呢?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所以应该看出来这个比鉴定难多了,鉴定不管怎么样还有法院,还有公司,还有专家。这找谁去,在估值的时候找不到人,鉴定还可以找家属,估值找谁去,这个难度比鉴定大多了。

  

艺术品定价的事情,有没有现成的公式可以套用,我们知道任何产品包括我们坐的椅子是可以估价的,用了多少木材,用了多少工,工料加起来多少钱,成本加上利润,加上运输成本等等一些经营成本,大体上能够算出来,有一套估价模型,有一套公式,可是艺术品都没有,至今全世界都没有,很多经济学家试图找到一个公式能够把艺术品算出价值来,但是至今这个公式也没有被找出来,没有人能够挑战这件事情,我相信估值这件事一定比鉴定这件事还困难。

  

无论估值的难度有多大,毕竟艺术品都在交易,市场是伟大的,它允许不同的人看到的艺术品的价值不一样,不能强求。首先参与者就不一样,很多人买文物艺术品出发点不同,所以他看到的角度也不一样,对价值的认识也不一样,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叫做故事收藏,他注重的是历史价值,我喜欢,我愿意出钱,比如这件东西是乾隆皇帝收藏的,我更喜欢,我愿意多出一点钱。也就是说喜欢故事收藏的人注重的是历史价值和历史故事,或者说这件东西本身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本身没有什么艺术可欣赏性,但是有历史的见证性。

  

第二种是审美收藏,这张画看着就特别喜欢,我欣赏,我喜欢,我有钱,我消费得起,于是我就买,多少钱我也买,这是属于一种审美性的收藏,他看中的是审美价值,他看中的是自己的消费,这个时候他认为有消费价值,他就愿意多花点钱。如果他不喜欢,你说这个东西再好,他也说这个东西没有价值,所以因人而异。

  

第三种是财富收藏,也就是2009年我们遇到的一批人,他既不关心历史价值,也不拿去欣赏,他只看中未来的现金流,他只看中它的财富价值,比如今天买了,明天我再卖,还可以赚钱,这件事情让我很高兴,很爽,于是我就买了,至于怎么欣赏我不知道,历史上这件事情到底有什么重要性,我也不管,我只买了再说,我就是为了赚钱,买它跟买黄金是一样的,跟买地皮是一样的,我无非是拿来赚钱,是从财富角度来收藏的,所以同一件艺术品在不同人眼中的估值不同,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价值,他就给了不同的估值。套用过去一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商者见利。既然参加艺术品市场的交易,我们就要知道,别人说出来的声音你很难判断。如果总是听别人的心理就没有底了。

  

本来是收益的事情,结果变成风险的事情。我们看到估值的风险大于鉴定的风险。

  

在我们这个行业里面还有很多特殊性的东西,也是大家很想关注的,比如一个信用的风险,这个信用风险过去不太注意,因为从财务角度来讲,一份资产背后需要有一份信用做支撑的,我们发现市场里面艺术品拍卖的时候很多委托人是匿名的,不知道这个拍品是谁送来的。但是也有很多人是署名的,只要署名了以后拍品非常贵,同样一张东西大同小异题材,署名拍卖可以比匿名的多卖两三倍的价钱,什么原因呢?原因就是把信誉加在这件作品里面,表明这是我收藏的,我为什么敢大张旗鼓地说呢?我对这个事情坚定信心,这个是真的,我敢说这句话,其他的画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所以匿名拍卖的艺术品是委托人不肯把自己的信誉注入到这件作品上,因此你很难判断到底怎么回事,匿名拍卖的东西要比署名拍卖的东西便宜很多,这也是我们交易当中一个非常特殊的问题。买贵了不怕,有信用的艺术品买贵了没有风险,没有信用的艺术品买贵了一定有风险。当我们规避市场风险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还有就是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风险,信息不对称是我们这个行业里面最主要的特征,因为很难得到及时真实的信息,因为拍卖的时候太仓促,当你得到所有信息的时候拍卖会就结束了,交易机会就丧失了,更何况市场里面还有一些搅局的人散播假消息,因为这里面有利益。

  

信息不对称是我们这个行业里面最主要的特征,也是最大的风险来源,这里面风险来源就是市场中少数人可以得到最有利、最真切的信息,而大多数人得到的都是公开信息,从信息学的角度来讲,任何公开信息都是过时的信息,以及包含大量错误的误导信息,特别是在别有用心人的驱动下,使得信息更加不对称,因为他们想从中牟利。

  

信息不完善,信息经常是被扭曲的,市场有效性,我们看到很多情况下市场是无效的,如果我们说理性的市场是有效市场,那么好东西一定要有好价钱,这就是有效市场,好东西一定要卖好价钱,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提供了价值就要花钱,但是经常在市场里面发生的是非有效性的,也是非理性的。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