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让风雅见鬼去吧!” 2012-03-07 13:30:40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王林 点击:
1989年重庆出版社出版《大师画风系列》,第一本就是《毕加索画风》,我写了前言。八十年代我们只是在介绍毕加索,介绍西方学者对毕加索的研究。介绍肯定有介绍的目的,目的就在于推动中国艺术的变化,推动新艺术的发生。今天我们再来讨论毕加索也是如此,是要探讨毕加索对今天中国当代艺术还有什么

“让风雅见鬼去吧!”

 ——在成都“毕加索与中国八十年代“研讨会上的发言

文/王林

 

王林

王林

 

“让风雅见鬼去吧”——这是毕加索说过的一句很著名的话。

 

1989年重庆出版社出版《大师画风系列》,第一本就是《毕加索画风》,我写了前言。八十年代我们只是在介绍毕加索,介绍西方学者对毕加索的研究。介绍肯定有介绍的目的,目的就在于推动中国艺术的变化,推动新艺术的发生。今天我们再来讨论毕加索也是如此,是要探讨毕加索对今天中国当代艺术还有什么意义。

 

八十年代新潮美术提出反传统的口号,针对的是压抑艺术自由的新旧集体传统,其中包括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是一种官方化的、为政党意识形态服务的创作方法,其对艺术自由的制约和压抑,在中国有几十年历史。时至今日仍然是官方艺术机构中国美术家协会标榜的艺术主流和舆论导向。有意忽视这一点,不是另有企图就是别有用心。现在美术界重返传统,画些风花雪月的东西,尽管借了后现代文化不拒绝传统的名义,但仍然是值得警惕、值得反省的。

 

新潮美术对传统的挑战,不仅基于文化政治现实,而且具有美学意识更新的意义。而后者在中国社会中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毕加索之所以在中国有名,仍然是基于身世的传奇故事特别是他和女人的关系,还有就是商业神话和他曾加入过法共等等。“让风雅见鬼去吧”这句话,集中体现了毕加索的美学观。但毕加索对传统美学的挑战,在中国美术界并没有得到彰显。传统美学的要义是真善美统一论,这在中国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习惯势力。最近我读一些青年批评家的文章,就发现他们仍然自囚于这个牢笼之中。而在世界艺术史上,从浪漫主义引进丑的因素开始,艺术就不再是一个关于美和统一的完整世界。从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再到勋伯格的《华沙的幸存者》,都是对美接连不断的挑战。正是由于丑的介入,艺术不再是一个和谐平衡的世界,也不再是统治者可以一统天下的宏大叙事,而是充满冲突、矛盾、拉锯和博弈的文化领域,也是充满生命渴望和人生理想的社会空间。是美学意识的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艺术的价值观,而毕加索乃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源自生命的欲望、冲动与激情的作品,是无所谓美丑善恶、甚至无所谓中西古今的。艺术创作中生命力的解放与释放,正是人生价值的承载方式。毕加索正是这一点上超越了民族和时代,成为一个面对人类心灵的伟大艺术家,他对于性感、情欲等等的强烈追求和多样表达,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从这一个角度重读毕加索,便可以看出中国当代艺术眼下的弊病:想要在资本与官方之间寻找平衡的机会主义者,其最好策略就是祭起传统美学大旗,在真善美统一论中掩盖真实和排除真实。以美去真或以美蔽真,其实都是伪善的作为。在今日中国,要表达生命的欲求和生存的危困即存在的真实,不可能回避丑陋与罪恶。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的美学博弈,仍然是中国当代艺术最为重要的主题。

 

2012年2月29日

 


【编辑:成小卫】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