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权”说事 2012-03-15 10:56:23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耿银平 点击:
艺术权力榜是西方舶来品,“通常由企业赞助,聚集媒体、演艺界、商界的活跃人士,将艺术界人士或机构置身于镁光灯下,给予各种名目的奖项”。确切而言,如果真是完全站在艺术公正的角度,对贡献巨大的艺术家进行表彰和奖励,还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毕竟,艺术创作需要推动,艺术家也需要走出斗室,为

艺术权力榜是西方舶来品,“通常由企业赞助,聚集媒体、演艺界、商界的活跃人士,将艺术界人士或机构置身于镁光灯下,给予各种名目的奖项”。确切而言,如果真是完全站在艺术公正的角度,对贡献巨大的艺术家进行表彰和奖励,不管这个活动的名称是“艺术权力榜”,还是“艺术影响力榜”,都还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毕竟,艺术创作需要推动,艺术家也需要走出斗室,为广大群众所熟知。

 

可看完获奖榜单,“年度艺术家”、“ 年度发现艺术家”等,获奖者的艺术知名度并不是太高。再联系到往年媒体报道的重大艺术家们,比如张晓刚24岁凭借《草原组画》一鸣惊人,方力钧25岁创作出“光头泼皮”,何多苓34岁画出《春风已经苏醒》,可谓是无比辉煌,可他们的作品却没有得到轰轰烈烈的市场和大众认同。名声大,市场效应却有点差。难道这些人物就是当代艺术的顶尖人物?就可以代表当代艺术的发展潮流?弄了半天,这个所谓的艺术权力榜,也仅仅是商家自娱自乐的一种商业操作而已。花钱不多,却能提高企业知名度、美誉度,艺术家凭借商业关系就能戴上艺术桂冠。整个就是一个金钱游戏。

 

文化艺术圈内早已经净土难寻了,我的一个自认为很成功的文化官员同学曾对我说,你要扩大市场效应,学学包装,名利名利,先有名,自然就有利了。他曾经成功的将某位不知名的撰稿人包装出“茅盾文学奖入围奖”。我听了以后,非常愤怒。连文学都商业化,成为操盘手的掌中玩物了,这种精神的悲哀和文化气象的沦丧,才是文化圈的最大悲哀。联系到今天的名不副实的“艺术权力榜”,谁说不是一种艺术气象的悲哀呢?

 

如果真要说出心里话的话,我还是赞同“艺术就是寂寞”的传统观点。艺术家只有忘记功名,境界才能超脱;艺术家只有坚守良心,艺术才能具有浩然正气。否则,让艺术家整天围绕某个奖励和中奖转圈,考虑经济效应,心不静,气浮躁,作品就不会超拔脱俗,气象峻拔。商家就是想支持艺术活动,也不一定非要搞得轰轰烈烈、声势浩大。

 

比如在扶持艺术方面,要多去除商业投机心、功利心,对艺术和艺术活动,多一些敬仰和服膺,比如对“北漂”艺术家为经济所困的窘迫,多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恐怕比这种强调镁光灯效应的商业化操作,更有推动力,更受人称道。

 

拿权力说事。艺术和权力本身就是风牛马不相干的事情,从艺术发展的角度而言,越是自由和宽松,就越有艺术发展和创造可能性。可是现在却非要将“艺术影响力”弄成所谓的“艺术权力榜”,将艺术和权力捆绑在一起,让权力加艺术,搅和在一起,还是很别扭的。

 

 


【编辑:陈耀杰】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