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造文物更怕专家不识假 2012-03-21 17:51:26 来源:金陵晚报 点击:
文物造假发展成为一种产业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看看某专家被假文物迷住双眼的闹剧我发现:仿造文物并不是最可怕的事情,最可怕的事情是专家不识真与假,是个棒槌专家。其实只要合法,制作、买卖仿古的艺术品并不是什么坏事情,毕竟我们即便买来那些东西也仅仅是做个装饰。

据记者报道,最近,某专业艺术品网站对中国文物造假体系作了深入调查,该网站发布的《地下作旧产业调查》显示出陶瓷造假、青铜器造假、玉器造假、书画造假的不同区域。

  

文物造假发展成为一种产业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看看某专家被假文物迷住双眼的闹剧我发现:仿造文物并不是最可怕的事情,最可怕的事情是专家不识真与假,是个棒槌专家。其实只要合法,制作、买卖仿古的艺术品并不是什么坏事情,毕竟我们即便买来那些东西也仅仅是做个装饰。

  

可是,如果将仿造的文物当成文物来买卖,又碰上一些比假文物含金量强不了多少的“半瓶子醋”专家的话,那就是文物之不幸、社会之不幸、国家之大不幸了!

  

在我心中,文物专家是伟大的,甚至不亚于那些秉笔直书的写史者。文物鉴定,需要经验、学识、巨大的勇气。一个文物鉴定者是肩负巨大的责任的,今天的这么多的专家,有这样的责任感吗?很多人,怕是已经沦为金钱的“奴隶”了吧!

  

即便有对历史负责的抱负,受困于今天的实践环境,很多人也很难有前人的眼光、胆识、手感和判断力了。与上个世纪初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各种考古活动此起彼伏、大家频现的“繁荣”相比,如今的考古活动要少得多,可供实践的机会也少得多。

  

另外,细数以王国维为代表的那些对中国历史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文物学者,绝大多数人学贯中西,是地质等自然科学根底深厚同时又有着文学、史学、哲学等很深社会科学根基的“杂家”。他们对文物的嗅觉来源于他们的学识和眼光,还有他们的手触摸过各式各样的文物。那时还没有大学开设专门的文物鉴定课程,很多人几乎是自学成才。

  

今天,更多的学者出身于 “学院派”,学术方面极其单一甚至 “营养不良”,功夫方面往往是“花拳绣腿”、“嘴上的把式”,没有真正地历练过几次,很难保证他们的手在摸着那些手感不一的物件时不会发抖。

  

试问:假如不是因为“‘北魏陶俑’越来越多”,会有人质疑其真伪吗?说不定,或许就成为博物馆的珍藏了。这岂不悲哀!

  

很显然,与做工精美能以假乱真的仿古艺术品相比,道貌岸然、口吐珠玑的伪专家要可怕得多。伪文物,只不过是个物件;伪专家,糟蹋的就有可能是一段历史!

 

 


【编辑:易小燕】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