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古董商翘首期待中国收藏家的出现 2012-03-27 15:06:24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曹俊杰 点击:
“中国人对于艺术品本身,好像不如他们对这件物品值不值这个价有兴趣。”在一年一度的欧洲古董艺术博览会上,对于越来越多中国面孔的出现,欧洲古董商们充满期待又不乏困惑。

收藏家

欧洲古董艺术博览会展场
 

“文化隔阂以及国内文物进出口政策上的限制,依旧是中国购买力谨慎看待欧洲艺术品市场的主要原因,他们并不期待自己成为欧洲低迷市场的救世主”。原本冷清的温州中餐馆,突然热闹起来。欧洲古董商们期盼在这里遇见更多的亚洲面孔——目标当然是他们手里的欧元。

 

只有12万人口的荷兰小城马斯特里赫特,因为两件事逐渐成为世界知名之地,一是1992年欧盟条约在这里签订,简称《马约》;另一个则是在每年3月在这里举办的欧洲古董艺术博览会(简称“TEFAF”),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古董博览会之一。

 

在3月25日刚闭幕的欧洲古董艺术博览会上,中国面孔再次成为谈论的焦点。展会主办方在“中国购买力”抵达的当天就举办了欢迎酒会,这在TEFAF 25年的历史上还是首次,主办方还颇有远见地安排了中国人参观众多荷兰知名的博物馆,以了解欧洲的艺术及历史。

 

“中国购买力”

 

或许已经对巴黎、伦敦、纽约奢侈品店内华人排队的情景有所听闻,欧洲古董商们在面对中国收藏家时表现出比平时更多的耐心:尽管鲁本斯和凡·高的画在3月16日预展当天就以高价被欧洲人订购,但更多古董商想参加3月19日为中国收藏家团队所举办的专场欢迎酒会。

 

亚洲面孔受欢迎的程度,不在现场很难想象。就连我们这些先于收藏家团队抵达参观TEFAF的中国媒体人,也受到了不低的礼遇。

 

到访的第一天,我们在展会现场就遭遇当地的电视媒体跟拍,晚上这些画面就出现在当地的电视新闻中。跑了多年艺术新闻的美国记者托马斯一个劲地跟中国人寒暄,提及自己是多么热爱“张晓刚(微博)”;就连来自加纳的新闻记者也逐字逐句地把中国年轻人的话记录在小本子中,当作重要的新闻素材……

 

这些媒体同行并不了解真正的中国,但他们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即使在世界艺术品市场处于低谷的时候,中国拍卖仍出现了5000万欧元的天价(去年中国嘉德(微博)春拍齐白石的画作成交价4.2亿元人民币);他们拿着TEFAF印制的《2011年国际艺术市场观察报告》,对中国在拍卖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充满艳羡。

 

闭门研究的学院派领袖、艺术经济学的创始人克莱尔·安德鲁博士在她主编的这份报告中称:“中国的发展也许是近五十年来世界艺术品市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变化,中国去年成交额达到461亿欧元,相对于2009年市场危机时上升了63%,全球第一,这是艺术品市场销售在地域分布上的重大变化的依据。”

 

在这样的语境下,不难想象,现在这些售卖欧洲中世纪银器的古董商人,恨不得自己能摇身一变,变成黄皮肤和黑头发,穿着中山装和旗袍,而展柜里的欧洲中世纪银器也全变成中国的明清官窑瓷器。

 

当由65位收藏家组成的中国购买力正规军入场的时候,掌声此起彼伏,就好像二战时马城成为被盟军解放的第一个荷兰城市时所发生的情形。甚至有人开始担忧起中国人的进入是否会造成中国古董在欧洲市场的上涨。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并参与到欧洲古董艺术博览会,以前的亚洲面孔可能来自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或者日本,但现在确实是来自中国内地的更多。” 欧洲艺术基金会执行委员会主席本·简森对“中国市场”侃侃而谈,这一判断也意味着他自己经营的中国古董店将有更好的未来。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