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古董艺术博览会上的中国藏品
价格敏感
来自TEFAF的不完全统计,预展开始的3个小时内,8件中国艺术品被抢购,成交价在18万到65万欧元不等。展会的参观者中众多来自中国的收藏家购买了多件艺术品,包括伦敦展商Wartski带来的一件引人注目的卡地亚(微博)古董首饰。
一位来自纽约的美国画商,见到中国人就会把他们拉进自己的暗室仓库,里面放着一幅陈逸飞的大幅油画——水乡系列之一;来自比利时的国际知名古董商Gisele Croes则把东周时期的一件青铜鼎放在展位的核心区域,这件挂牌售价近280万美元的古董,据说已经得到了中国藏家250万美元的报价。
“我们这个收藏家团队,第一天就购买了将近1000万美元的东西,主要以钻石和珠宝为多。这些欧洲古董商,看着我们眼睛都有些发绿。法国和英国的媒体,紧盯着我们不放。”从中国带来65位收藏家团队的中国收藏家俱乐部理事长孔达达介绍说。
欧洲人对中国人好奇,中国人同样也十分好奇。但这种好奇,可能更多的是对于价格上敏感的好奇。高古的低价格文物,很容易得到中国收藏家的偏爱。宋代的小器件、标志明清官窑的碗和盆,很多价格在10万欧元以内的中国文物,很快被抢购一空。
“中国人非常渴望买到好的东西,对有可靠来源的高品质作品很感兴趣,对价格也很敏感。他们的进入对市场趋势的影响很明显:过去中国买家多买明清瓷器,现在更多关注早期瓷器、青铜器等。”本·简森说道。
不过,文化上的隔阂以及国内文物进出口政策上的限制,依旧是中国购买力谨慎看待欧洲艺术品市场的主要原因,他们并不期待自己成为欧洲低迷市场的救世主,而更愿意能够在国内外存在差价从而有利可图的领域进行一些尝试。
相比其他博览会,参展TEFAF的艺术品并不都是天价展品。这一方面因为展位费便宜,另一方面也因为荷兰的税比较低,是在利润的基础上而非成交额的基础上收税。作为展览主办方,他们不只是鼓励高价的展品参展,也同样鼓励便宜的展品参展。何况来自世界各地的买家成交后不必交税,不像当地买家要交增值税。
尽管如此,但TEFAF的成交往往在场下更多,很多古董商人和购买者把交货地选择在香港这样零税率的地方,从运输成本上考虑,他们也欢迎更多中国面孔。
“这个购买团大部分是投资性的藏家,其中三成来自艺术基金,他们渴望能在其中淘得一些差价。而欧洲古董商们则渴望得到更多关于中国藏家的信息,并希望到中国开办分店。”孔达达说道。此行,他们还将促成凡·高博物馆于2014年到中国举办展览。
或许古董商Gisele Croes女士的话,更能体现大部分试图与亚洲面孔打交道的欧洲艺术品商人的心态:“中国人对于艺术品本身,好像不如他们对这件物品值不值这个价有兴趣。”
【编辑:曹茂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