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在工作室接受采访
观看洪浩的创作的一大趣味就在于,品读他在多种不同媒材、不同形式作品中如何传递出一脉相承的价值趋向与美学趣味。他常以日常生活用品的物理特性为创作基点,在探寻艺术与生活、与社会的交切点的同时,也从某种程度上实验着去改变对现实的观看方式。
洪浩日前在北京公社的个展“就势”(As It Is),以淡然的姿态“因地制宜、见机行事”,构成一件件作品的大都是些与日常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纸制品(票据、信纸、文件、宣传单、日历等印刷品),这些纸制品无不将其物理性质之外所携带的社会性引入作品中。“拼贴”手法也是洪浩所擅长的,在扫描并拼贴拍摄了自己的生活用品的某一面(《我的东西》《负部》)后,他为那些曾经承载了某种社会功能的带字纸张赋予新的形态与组合方式,在几件作品中还用肥皂盒、打火机等同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用品在纸张背面描出轮廓剪影,甚至纸制品本身都以一叠的形式直接出现,平面与立体方向上的叠加勾勒出社会体系(内部与外部)交叠的隐喻。
再一次地,陌生化元素在洪浩的作品中是缺席的,他反而有意地强调了熟悉的日常图景,即便其中有些图景唤起某种属于(不那么遥远的)旧时代的记忆,也都指向一种近前经验中的社会结构反思。更进一步的是些反摹于印刷品背面的空心字体,原文的政治意味在这种形式游戏中被抽离,成为某种抽象意象。其他作品也同样在这种形式下被抽象化,“思齐”系列中《道德经》等传统经典被引入另一种艺术家所设定的思辨框架,与同时展出的其他系列中作为载体元素的实用性印刷品文本形成对应。
被置于艺术品画框或是展台内的印刷品,在其文字内容被架空后,反而重新成为我们审视当下状态的渠道。这或许也是艺术家所“就”的“势”,即,借由他者(通常是某种制定政策者)所构建起的既成体系来进入一个“平行”的精神价值考量体系。以此线索,“就势”展所展出的新作也是洪浩近年来创作脉络上的一种衍伸与实验,有助于观者对艺术家在这一方向上探索的深入与全面理解。
【编辑:王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