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昆山在造】项目对外发布之前 2012-05-20 15:01:39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倪昆 点击:
【昆山在造】是由成都艺术小组‘实验工作坊’发起的,由器•Haus空间介入主办的开放性艺术介入项目,该项目始于2010年8月,以艺术家的在地田野调查为起点,至今已近两年。

概述

 

【昆山在造】是由成都艺术小组‘实验工作坊’发起的,由器•Haus空间介入主办的开放性艺术介入项目,该项目始于2010年8月,以艺术家的在地田野调查为起点,至今已近两年。项目分阶段展开,其中,2010年8月至2011年底以艺术家的田野调查为主,间或展开个体艺术实践,艺术家以这个正在不断改变中的成都市双流县昆山新村为查看对象,昆山村与昆山新村间的变迁,居住的农村庄落形态转向公寓楼化,田地使用及变更情况,农村经济组成及变化情况,以及在地居民的迁移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细致而多角度的调查。此阶段为该项目的起点和展开基础。2012年起,在地介入创作则成为新一轮的主要实践手段。

 

关键词

 

【昆山在造】首先是一项艺术介入项目,也就意味着我们如何判断及观看这个不断行进中的现场,将影响项目的基本形态和走势。首先我们设定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项目,开放性的基础来自艺术家‘他者’的观看角度的多元性及差异性,其次,对于项目结果的不设定和不预判,强调艺术介入在形态上的‘微介入’或者说‘不介入’,拒绝创作落地时的景观化及消费化,强调艺术家作品的内部逻辑及讨论主体。艺术实践预计在两个系统里产生回应,其一,以整体项目作为观看对象的艺术实践将在时间的叠加中成为‘异质’的现场事实,项目本身将与具体的环境现实一起,成为待讨论和对话的对象;其二,以切片形态介入的艺术家个体实践,将最终回到艺术家具体的艺术逻辑线索中展开讨论,同时,具体的环境语境也将在不定期的主题设定下,以独立艺术计划的背景展开实施,比如说在环境现场实施的短期Workshop计划以及在艺术空间中实施的主题性独立计划。总之,可持续,不预设,不改变,既为态度,也为愿景。

 

结构

 

【昆山在造】的艺术介入项目分为个体艺术实践,访谈对话及短期Workshop计划。个体艺术实践以定居于成都的‘实验工作坊’艺术小组为主,艺术家包括陈建军,陈胄,曹明浩,史苏尧等。创作媒介有行为艺术,摄影,装置,录像等。访谈对话包含在项目的调查及创作之中,艺术家与村民的对话,艺术家与艺术家间的对话,以及不定期举办的,跨学科跨专业间的主题性论坛,比如说2011年12月27日在成都温江进行的,由艺术史学家,城市规划博士,以及策展人,艺术家共同参加的对话。‘昆山村’的Workshop计划则是一次主题性的短期在地创作项目,参加艺术家将由成都及外地艺术家共同组成。我们将根据不同的时间节点结合项目环境的具体背景,有意识的设定相关主题。艺术家个体艺术逻辑脉络及关注点的差异,在落地创作过程中,将扩张及加剧艺术项目的张力,多元表述及多元视角是项目持续发展的最佳动力。已实施完成的2012年4月30日的短期Workshop计划就是针对‘五一劳动节’的一次主题性在地项目,参加艺术家由成都的‘实验工作坊’以及来自重庆的艺术家细胞小组(董勋+山羊),刘伟伟,梁建成组成,大家在现场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工作,最后在4月30日那天,从早晨6::30开始,在昆山村开展了包括‘村界测量’,‘运动会’,‘坝坝宴’,‘物物交换’等在内的现场活动。

 

2012年5月18日
 

 


【编辑:曹茂超】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