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场的硬通货与户籍管理 2012-05-22 11:06: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点击:
前些日子有人提到唯有赵无极才是拍卖场上的硬通货。这一说法立即引起圈内人士的种种议论,反对之声时有之。什么才算所谓的艺术品“硬通货”呢?

前些日子有人提到唯有赵无极才是拍卖场上的硬通货。这一说法立即引起圈内人士的种种议论,反对之声时有之。什么才算所谓的艺术品“硬通货”呢?

  

去年有幸认识了曾多年主持美国苏富比中国书画部的龚继遂老师,那时的龚老师就提到了一个概念——Catalogue Raisonné,简单翻译过来,就是指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分类目录。

  

对于一位大师而言,其全部作品的相关信息与数据均可以在这份目录中找到,是一份集数据与研究于一体的参考性及研究性专著。这份目录同时也是确定大师作品真伪、价值合法性的来源。换言之,记录越详尽,研究越权威,则其中记录的每件作品就越受到保护、价值越保真。一件流通于艺术市场中的大师作品,其提供的相关信息必须符合分类目录中的记载,如有不实,便存在法律问题,也便有了日后仲裁的依据。

  

艺术家的分类目录并非一份简单的数据记录与资料统计,而是与艺术史及艺术社会史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学术工作。没有相关的精深知识背景与知识体系,只是攒出来的所谓“目录”很难具有权威性。分类目录内容的全面、精细与专业,正是其权威性的来源——这才是拍卖行与卖家买家有法可依的“硬通货”之根本。

  

回顾我们的拍卖市场,先不论类似的分类目录只有较少艺术家在做,整个拍卖市场的作品参考依据还相当模糊,此外赝品不断,浑水摸鱼,导致不少藏家为此交了不少学费。类似“赵无极是唯一硬通货”的断言还停留在人文价值的个人意趣上,恐怕很难、也不可能为拍卖市场提供任何可靠的依据。

  

那么在西方,这样的作品分类目录又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它的权威性是如何建立的呢?在相关领域,最好的例子便是伦勃朗的作品分类目录。仅以其中的伦勃朗肖像作品卷为例,整个目录就达700余页,分为几个大部分,最主要的部分为作品目录及相关研究信息,此外还包括传承出处、遗失作品公示、确权登记、丢失作品查找、艺术家遗作及遗产的信托管理、作品真伪鉴定等相关部分。

  

这份作品分类目录相当于为一个大师的全部作品进行了一次严格的“户籍管理”,每项信息均涉及作品的法律与市场地位,以此为依据,当作品出现在拍卖市场中时,才能确定作品是否赝品、是否合法等一系列问题,既保护了拍卖行和买家的利益,也阻止了不正当及违法的艺术品交易。

  

中国书画拍卖市场的主要问题集中在良莠不齐,作品真伪无从参考,且许多大师的假作赝品在民间流传,根本难以追查。话说齐白石的作品,流传于世的据说有20000件上下,且假作不少,缺乏相关的信息统计、著录信息与分类研究是很明显的问题。从这个角度上看,如果还以为学术与艺术市场的距离甚远,那便是大错特错了。学术研究可以为一位艺术家的毕生作品提供详尽的参考,而这些学术研究与统计的结果一旦付印与出版,便呈现于众目睽睽之下,恰恰成为保证其权威性的最好依据——一旦发现遗漏作品、信息不符的,必然加以补充与修改。而一份具备充足权威性的艺术家作品分类目录,必然是经过大量行家里手的反复考证校对,方才可与公众见面。艺术市场有了公开的、可被查证的信息依据,才有规范的可能。

 

 


【编辑:易小燕】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