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铐与灵歌——非裔美国艺术 2012-05-23 14:57:23 来源:艺术银行 点击:
事实上,近年来非裔美国艺术(African-American Art)在收藏和拍卖市场越发走俏。自从2008年奥巴马成为美国总统,黑人文化和艺术更以前所未有之势,成为艺术界中的“显学”。

非裔美国艺术

非裔美国艺术

 

事实上,近年来非裔美国艺术(African-American Art)在收藏和拍卖市场越发走俏。自从2008年奥巴马成为美国总统,黑人文化和艺术更以前所未有之势,成为艺术界中的“显学”。

 

近期,坐落于华盛顿特区的史密森美国艺术博物馆(SmithsonianAmerican Art Museum举办了这样一场名为“非裔美国艺术:哈莱姆文艺复兴”(African American Art: Harlem Renaissance,Civil Rights Era and Beyond)的艺术展,为观众回溯整个20世纪的美国黑人文艺运动,用超过43位艺术家的作品,呈现这100余年中,黑人文化为整个美利坚文明作出的丰富而卓越的贡献。

 

2008年11月13日,纽约佳士得当代艺术夜场拍卖会。美国黑人“涂鸦”艺术家让·米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Basquiat,1960-1988)于1982年创作的大型绘画作品《无题 拳击手》最终以1352万美元落锤,超过德国在世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的《抽象画》(1320万美元),成为有史以来最昂贵的黑人艺术家作品。

 

手铐与灵歌

 

最早期的非裔美国艺术家来自奴隶工匠,例如陶瓷工、铁匠、家具工、缝纫工匠、藤蓝工匠和银器工匠等(另外,很多音乐类型也萌芽于美国南部的种植园中——在戴着镣铐干活的田野上,在奴隶们居住的小屋里,在人迹罕到的沼泽和丛林中)。说起来残忍,但的确是这些艰辛的劳作,和人权无法得到伸张的渴望,造就了非裔美国艺术极具生命力的雏形。比如,如今成为美国黑人音乐主打类型的灵歌(Soul Music),就源于1790年至1830年间为宗教礼拜者组织的野营会活动。当时,黑人歌者周六为世俗晚会表演,而周日则为主献唱,他们将世俗音乐的风格和活力融入对主的赞美中,曲风婉转,歌词又朗朗上口。

 

只不过,这一时期的黑人文化艺术历史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上世纪80年代,在威廉·安德鲁斯(William L. Andrews)等黑人学者们的倡导下,学界才对它重新评价,并认为19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是美国艺术史上的第一次黑人文艺复兴。

 

哈莱姆文艺复兴

 

哈莱姆文艺复兴(Harlem Renaissance),也就是哈林文艺复兴,发生在一次世界大战后被称作“爵士乐时代”的20世纪20年代,是全美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黑人文艺复兴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黑人劳动力涌向美国北部,以至于战后十年中,北方几个大城市的黑人人口几乎增加了一倍。黑人于城市中的大规模聚居,使得生活日益改善,受教育机会也有所增加,更具备了广泛开展文艺活动的条件。同时,大战后的黑人运动此起彼伏,美国黑人的社会和政治觉悟都有很大提高,从而也提升了自己的民族认同。这期间,音乐家们在非洲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爵士乐,风靡全国;以黑人生活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也越来越受到肯定和欢迎。

 

在运动期间,一些美国黑人精英开始重新评价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要求在文学艺术中塑造“新黑人”的形象──一个不同于逆来顺受的汤姆叔叔,有独立人格和叛逆精神的新形象。同时,他们在报刊上广泛开展著名的“是艺术还是宣传”的讨论,努力思考艺术创作的目的——究竟是在美国重新确立一种黑人文化认同,还是为艺术创作本身而创作?

 

这一时期的黑人艺术家威廉H·约翰逊(William H.Johnson,1901–1970),是20世纪早期最有才华的美国艺术家之一。他最为著名的作品是非裔美国乡村生活画。他的艺术风格从早期戏剧性的表现主义,后期逐渐过度到更色彩缤纷的用色对比上。有意思的是,举世闻名的哈莱姆文艺复兴,竟然不是一场大多数非裔美国人热情参与的社会运动。它从一开始就带有了太多的“学院”腔和理论意味。这场运动很大程度上受了文艺界开明人的资助,参与的黑人艺术家极少,而绝大多数的非裔工人阶级,甚至连有过这场运动都毫不知情。因此,这场文艺复兴运动,与其用肤色和种族来区隔,还不如用阶级和阶层划分来得更加准确

 

极端黑人运动的遗泽

 

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黑人艺术运动终于有了充分的群众土壤。第三次黑人文艺复兴是指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一场与政治、社会运动平行发展,并与不断发展中的黑人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运动。它不仅宣扬黑人“美丽”,而且强调黑人比白人“更优越”。正因为这场运动带有的种族沙文主义倾向,反而带动了绝大多数非裔美国人的运动热情,在当代艺术领域最具有影响力的黑人艺术家,也多数集中在这一时期及其后。

 

比如文章一开始介绍的让·米歇尔·巴斯奎特。这位艺术家创作生命燃烧得很旺,但火花转瞬即逝,仅仅活了28年,死因几乎可以肯定为过度吸食毒品。巴斯奎特的涂鸦作品经常把符号、文字放到画面上,看起来很像即兴为之。在这些涂鸦和文字的背后,艺术家表达了某种神秘性,好像在传达一种宗教感和无处不在的政治权力关系,但同时又不具备直接指向性。这种美学和思想上的矛盾性,观众可以从画面上很直观地感受出来。他的作品个性鲜明,大范围的借鉴现代文化的主题以及非洲加勒比地区的艺术传统。代表作有《那不勒斯来的人》和《乘坐死亡》等。

 

查尔斯·(威尔伯特)·怀特(Charles White,1918–1979年)也是60年代美国著名的黑人画家和平面艺术家。怀特出生在芝加哥,曾任教于多所学校,其中包括位于洛杉矶的奥蒂斯艺术学院。他颇具现实主义情节的绘画、素描和平版画作品,描绘了美国黑人的生活经历和历史。《第6号通缉海报》和《黑人对美国民主的贡献》是其代表作。大量素描作品被收到《尊严的画像:查尔斯·怀特的素描》(1967年)这本书中。

 

如今,全世界的年轻人很少钟爱毫无章法可寻的黑人爵士乐,但对于层出不穷的黑人嘻哈“天王”“天后”却青睐有加。这就是时代的变化。二战后的黑人运动不见得比哈莱姆文艺复兴更加具有艺术学养,但却终于因为具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或者说——顺应了这个时代,终于成为上帝给予千万非裔美国人迟来的礼物。究竟是一场高雅的艺术革新更加重要,还是丰富的受众遗泽更加宝贵?恐怕要留待日后无数的社会文化运动来检验了。

 

美国著名黑人诗人唐·李(Don L. Lee)曾经有一段话评论哈拉姆文艺复兴运动,而用它来诉说这个时代无奈的变迁,同样也很合适。“可是,‘新黑人’慢慢地死了。30年代,经济萧条使他丧失了元气。40年代,世界大战使他精疲力竭,同时也使他改变了对康复起决定性作用的人生态度。50年代,时起时伏的种族合一浪潮欺骗了他,使他相信自己的死亡相形之下已居次要地位。60年代开始后,他的孙儿孙女们从南方火红的公共汽车上和肮脏的饭柜旁挥手,向他作了一次尊敬而可怕的告别。70年代初,他们扔掉了他的衣服、头发和名字。他们作为‘青年黑人’出现,因自己的过去而狂热,决定对未来提出豪不妥协的要求。”

 

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美洲非洲裔画家之一的伊丽莎白·卡特莱(Elizabeth Catlett)近日去世,享年96岁。卡特莱出生于华盛顿,1946年起定居墨西哥。她的版画和雕塑描绘了美洲非裔人民的生活,被史密森美国艺术博物馆,MoMA,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巴尔的摩艺术博物馆收藏。2009年8月,卡特莱的雕塑作品《Homage to My Young BlackSisters》拍出了二十八万八千美元的个人最高价。
 

 


【编辑:陈耀杰】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