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极《10.1.68》 香港苏富比6657万
即使是民营资本的高端艺术品消费,也难免迎合国字的口味,这与国字的消费一起,形成了主流的礼品艺术品市场,以及权力艺术消费市场,而这个相关市场,更倾向于对国画的消费。理由其实很简单……
2012胡润艺术榜于3月如期发布,其指标性,与其说是对艺术的一次年度回顾,不如说是社会主流群体对艺术观察角度,和对艺术总体态度的综合回顾,于这个基点,也可以观察社会主流群体的文化状态。
榜单中有3个问题值得关注:1、当代国画家销售总数首次大于当代油画;2、艺术家背景趋于多样化,但风格趋同。3、北方艺术家数量和销售总额远大于南方艺术家,且差距在不断扩大中。在100位上榜艺术家中,国画家57位,油画家41位,前50名艺术家中,国画艺术家29位,比去年增加7位,油画艺术家19位,比去年减少6位,其中新入榜55位艺术家中65%是国画艺术家,100位艺术家的总成交额达到93亿元,其中,国画艺术家的成交额为55.4亿元占60%,油画艺术家总成交额为35.6亿元,占38%,(其余艺术家为雕塑及其他门类艺术家)。
笔者曾一再强调,收藏艺术品的资金背景在近2年正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今年的艺术榜单中已经有了明确的表现,国进民退并非一种社会审美观的变化,而是社会主流资金流向群体和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几乎与主流资金持有者的变化同步,就是所谓的“国进民退”。民可以广义为民营资本,也包括部分外来资本,国则倾向于集中资本。
在“国进民退”的今天,即使是民营资本的高端艺术品消费,也难免迎合国字的口味,这与国字的消费一起,形成了主流的礼品艺术品市场,以及权力艺术消费市场,而这个相关市场,更倾向于对国画的消费。理由其实很简单,无论是艺术品或者是艺术家,更接近于艺术接受方的文化接受范围和社会交往方式。这一点也直接影响到入榜油画家的风格,很明显的是所谓东方化的人物画家备受青睐。当然我们不排除“新钱”对这部分艺术的怀着“乡愁”式的投入,但不得不说的是,他们只能是资金的暂时跟风者。
既然主流资金已经确定,其欣赏的风格,针对主流资金的内部结构的分层的广度和深度而发生变化,但很遗憾的是,这种分层的广度,只停留在地域的区别上,并没有深度上的落差,这点与权力集中度的表现几乎一致。虽然前50艺术家中有6位毕业于中央美院,比11年的榜单减少9位,而地方艺术家数量大增,但从风格上,和文化的深度及多样性上,除赵无极,王怀庆,朱德群,等极少独树一帜的几位艺术家外,表达语言类似,风格趋同,国画上几不觅古人之风,油画上技法也罕有出众者。
从这个角度也非常容易解释第三个现象。从统计上来看,在前100名艺术家中出生地在北方地区的共有56人,而华东地区22人,中原地区10人,从当前居住地看,100位中有43位居于北京,而居于北京周围省区的艺术家大于三分之四,前30艺术家中仅6人不居于北京周边地区,而在这6人中还有3人不在国内,不在北京周边地区的只占了10%,仅仅以此来看,就与魏晋后至少是南北共荣的千年格局产生了很大的差池。而依照文化现状,北方文化无论是思想体系,创新精神,理论深度都并未对南方形成如此压倒性优势,而从艺术格局上,虽然北方相对活跃,但也并未形成本质上的超越,除了外在因素,否则无法解释如此巨大差池的形成。
艺术家榜的这三个现象已经再一次说明了近现代艺术品市场已经彻底被集中资金的癖好所替代,而非艺术本身的评判观点,当然,这并不代表文化的多样性不被集中度较高的资金所看重,但是当这种关注加入了被动的世故式的文化认同,树形上层的喜好,就直接决定了下层被动式认同的关注方向,非多样性,也就可能因此成为大概率事件。
可能出现更糟糕的情况是,当文化健康程度衰退伴随着上层文化视界缩小同时出现时,将会对文化上游产生乘数式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只是暂时的可能性更大,毕竟现在的文化衰退的本质并非在于传统的流失,或者整体品位的没落,而在于对文化新观点的等待,然而新观点的出现,是一个历史随机事件,而非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产物,从这点上看,资金而非文化发展占领市场主流与其说是一个强迫性现象,倒不如说是不得已而为之,毕竟资金的周期要远远短于文化的周期,而当艺术本身处于波谷而资金又处于波峰的今天,被权力资金的模式就必定就成为了艺术的全权代言人。
【编辑:成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