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富春山居图》出世 艺术家冰逸探讨“毁灭与建设” 2012-06-05 16:05:09 来源:搜狐文化 点击:
2012春,艺术家冰逸在富春江上创作大地艺术,绘制巨幅水墨山水。作品环绕整个村庄,由山脚到山顶,覆盖完整山侧,共计200余米。宣纸为安徽汪六和厂家特制。该作品取义于火中作画,使用纸张燃烧中之灰烬作为构图结构。

耶鲁大学艺术学博士冰逸再创《富春山居图》

耶鲁大学艺术学博士冰逸再创《富春山居图》

 

人物:冰逸,耶鲁大学艺术学博士

 

时间:2012年4月-5月

 

地点: 富春江七里溪严陵坞

 

2012春,艺术家冰逸在富春江上创作大地艺术,绘制巨幅水墨山水。作品环绕整个村庄,由山脚到山顶,覆盖完整山侧,共计200余米。宣纸为安徽汪六和厂家特制。该作品取义于火中作画,使用纸张燃烧中之灰烬作为构图结构。其毁灭和创造的寓意来自于《富春山居图》的坎坷的收藏史,也来源于冰逸个人的烧伤体验。

 

中国人在二十世纪对于现代化的盲目追求,使得自然遭受极大的破坏。我们看到的富春江上的每一幕每一时刻都在改变。而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和记录的将永远不复存在,绘画是河流和文明真正的废墟。

 

我们看到的拆迁,毁灭性的和浪漫主义的重建,都是人类文明深处对自然的极度焦虑的体现。在本世纪,我们最大的矛盾,不是东方和西方,也不是性别之间,或者先进和落后之间,而是人与自然之间。这个巨幅作品最强大的,在于它跟世界和文明之间似是而非的悲剧凄美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毁灭成就建设,建设完成毁灭。

 

独家对话冰逸:灵感起源于德国被焚烧的教堂

 

记者:作品花多长时间完成?是现场完成的吗,身边有人观摩的状态下完成还是单独作业?

 

冰逸:作品前后历时一年。从2011年的龙虎山开始,最后完成于富春江上。是现场完成的。有一个助手叫张明明。摄像师文成在场,完成了纪录片。

 

 

记者:现在作品收藏在哪里?有没有准备参与国内外展览?

 

冰逸:在卡塞尔文献展期间,在位于德国柏林艺术大道上的圣约翰斯大教堂展出。

 

记者:您觉得中国当代的水墨精神应该是什么样的?

 

冰逸:中国的水墨精神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回答。我的表达是从“万物有灵论”出发进入对人类文明的思考的。也就是说,每一个雨滴,每一丝空气的流淌,每一个小的事件都有潜在的危险,每一种动物和植物都可能成为宇宙中的事件。这些事件,和我们面对的毁灭和建设,有千丝万缕的隐喻关系。所以任何一个媒体,一定是对冲突的表达。

 

记者:您的作品“选用纸张燃烧中的灰烬作为构图结构,纸的灰烬与水墨瞬间幻化为一体,又重新组构成为新的存在形式”——能否详细的阐述下,是如何实现的?

 

冰逸:首先燃烧纸张,让灰烬成为雕塑。其后,随风撒灰,让风去构图。然后让水墨和灰烬的构图发生关系。最后,每一次展出,画都将被焚毁,成为灰烬和下一张的画的起首。

 

记者:最早的构思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自从2010年全国“两会”记者会上,温家宝提出希望《富春山居图》合璧后,民间各种形式的《新富春山居图》就层出不穷,冰逸的创作起源,跟温家宝当年提出的希望有无关系?

 

冰逸:跟温家宝的希望没有直接关系。我的想法来自德国的教堂,因为在战火中被焚烧过,并且东西柏林的差别至今还在。所以就想到了《富春山居图》。如果有什么关系,只能说:人类的命运大同小异。

 

记者:新《富春山居图》的创作,夹杂着您个人烧伤的记忆。对于这种不幸体验,是如何做到融于作品中去的?这需要异常的决心?

 

冰逸:毁灭和建设之间,唯一的代价就是生命。

 

记者:对于建设与毁灭的关系如何理解?北京第三次复古,是重建,同时地铁开建,老城新修有一定程度的毁灭。在国外的情况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我知道日本很多地方,就完整的保存了一个古代中国。对此,您如何看?

 

冰逸:最有智慧的方法,是毁灭垃圾,建设文明。但是我们中国的方法,常常是毁灭文明,建设垃圾。复古是毁灭了真的文明,建设假的文明。老城新修,修,有时候是生长的方式,有时候是毁灭。

 

作品夹杂个人烧伤体验:毁灭成就建设,建设完成毁灭

 

冰逸曾在美国的家中遭遇大火,房子毁灭,个人也被烧伤。然而,她却别出心裁的将原址重建的别墅命名为“黑钻石别墅”,取烈火中永生而成钻石的意向。每一个角落,都是光的赞歌。仿佛钻石的切割,寓意为对永恒的追求。设计极为节能环保。其消耗能源相当于北京的最小的一居室。每一个原址上的树,地基上的石头,草木和花朵都得以保留。

 

一个艺术家尊重环境、尊重旧有的精神,让人惊叹。回国以后,她在微博上呼吁北京胡同的良性改造。我们的胡同被损毁太多,为何不能尽量保持旧有的风貌,而不要一次又一次的沦为大跃进式的政绩工程?

 

 


【编辑:陈耀杰】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