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艺术品天价拍卖的背后 2012-06-19 11:53:02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于洋 点击:
近一两年来,艺术品拍卖市场一路高歌猛进,屡创天价,尤其是名家精品的市场价值呈现出跳跃性上升的态势。从2010年开始,中国书画拍卖市场步入“亿元时代”之后,2011年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创下4.255亿元人民币的天价……

近一两年来,艺术品拍卖市场一路高歌猛进,屡创天价,尤其是名家精品的市场价值呈现出跳跃性上升的态势。从2010年开始,中国书画拍卖市场步入“亿元时代”之后,2011年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创下4.255亿元人民币的天价,王蒙的《稚川移居图》以4.025亿元成交,北京保利2011春拍以总成交额61.3亿元刷新中国艺术品拍卖单场成交纪录……

 

在艺术品天价拍卖的背后,有关艺术品市场繁荣增长还是资金推动泡沫表象的讨论不绝于耳。针对艺术品拍卖日益激增的价码和艺术品价格总体上扬的趋势,学界、业界与坊间出现的几种不同观点态度也颇耐人寻味。有一种意见表示:艺术品天价也许有其道理,但有些画作已经透支了时间、透支了未来的价值;一种意见则认为:如果从整体市场的价格来看,艺术品市场价格还是在合理范围内,并无太多泡沫,基本上和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同步;另有一些业内专家认为艺术品的高价并不值得大惊小怪,持“艺术品收藏市场早就该进入亿元时代”“买房不如买艺术品”等观点者也大有人在。同时,甚至有人鼓吹艺术品投资的本质即体现在其财经投资属性,并将其常态化、合理化和简单化。

 

面对“卖疯了”的艺术品市场,人们不禁会发问:艺术品为何值那么多钱?如何解读这些亿元作品的天价,从而为资本的流向找寻理据?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规律的关系又是什么?天价艺术品究竟是“因好而贵”还是“因贵而好”?

 

按照以往艺术市场规律的阐释,一件艺术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人物价值(画家)、艺术价值(作品)和市场价值(环境),但目前的问题是很多藏家和具有艺术品购买欲求的企业家对艺术品缺乏基本的鉴赏能力,仅能从作品的题材、话题、艺术家的名气乃至职位等因素来衡量,而恰恰忽略了对本应最为关键的作品艺术本体价值的关注。这种现状直接导致的后果是,一方面艺术品的定价因素游离于艺术本体价值之外,使艺术品市场逐渐与艺术创作与鉴赏等本体问题脱离了应有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从作为艺术品生产者的艺术家方面,一些画家索性直接迎合这种趋向,不从艺术本体价值下工夫,而是另辟蹊径从价格炒作和商业运作上投入更大精力。

 

与之相应的是,目前投资艺术品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收藏行为,而变为一种金融行为,艺术品玩家、藏家的身份也呈现出空前的复杂化与多元化。近两年来,作为金融界创新产物,涉足艺术品证券化的天津、深圳、上海等各地文交所纷纷推出“艺术品资产包”投资产品,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这种将艺术品份额化的交易模式已经在饱受质疑中陷入集体缄默。应该说,艺术品遭资本市场爆炒的原因,与资本市场本身缺乏其他有效的投资渠道有关,股市、房地产市场等的低迷也成为艺术品沦为炒家筹码的助推剂,而监管漏洞和舆论导向的失范,更给艺术品营销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也正因如此,更多的藏家宁愿将投资目标聚焦于那些具有相对明确商业价值和社会共识的艺术品资源,而不愿“冒险”投资新人新作,这对于国内艺术品流通生态循环并无良性建构作用。

 

对于更多的人加入艺术品投资队伍这一现象,笔者以为应作正反两面观。一方面,当下艺术品投资市场的繁荣热闹景象背后潜藏着隐忧。事实上,包括艺术家在内的多数业内人士对艺术品投资市场并不那么乐观,艺术品本身的价值和作为股票的艺术品的市场价值原本没有直接的联系,由于艺术品收藏投资对鉴定技术、资金投入要求很高,加之决定艺术品价值因素十分复杂、微妙而敏感,买家须考虑利益与风险的匹配关系。但另一方面,回过头来看,至少从表象上,艺术品与古玩作为投资项目,对于让更多人了解艺术、提高审美鉴赏力也不无裨益。

 

显然,一个健康、积极、公正的艺术市场环境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艺术品市场的规范化、合理化和体系化需要一个平缓渐变的过程,更需要藏家群体、艺术家、诸多艺术市场从业者和研究者的共同呵护,同时有赖于全民审美素质的提升。尽快建构艺术品流通价格与艺术本体价值的直接关联,树立理性、健康的艺术品收藏与鉴赏价值观,厘清和规避当下艺术品交易的诸多不规范操作,才能拨开迷雾,使艺术品市场尽早走上正轨。

 


【编辑:张长收】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