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画廊系统的地志学和未来 2012-06-27 13:34:05 来源:《典藏》 作者:凯特.嘉瑞.伊凡斯 点击:
改变的浪潮正横扫香港画廊界的结构,将它重新形塑。超大型画廊的进驻,像是高古轩画廊在2011年、白立方画廊在2012年进驻,都是近来剧烈变动的明证。本文将观察香港画廊界的改变如何深受科技、经济和零售业环境的深层变动所左右。

改变的浪潮正横扫香港画廊界的结构,将它重新形塑。超大型画廊的进驻,像是高古轩画廊(Gagosian Gallery)在2011年、白立方画廊(White Cube)在2012年进驻,都是近来剧烈变动的明证。本文将观察香港画廊界的改变如何深受科技、经济和零售业环境的深层变动所左右。

 

画廊体系瓦解

 

“画廊体系瓦解了!”一份艺术报纸的头条如此高呼着。而一份艺术市场报告也宣告着“画廊体系架构脆弱”。确实,世界各地的当代艺术交易商的竞争正处於猛烈廝杀。儘管欧、美是举足轻重的艺术市场发源地,并有着债务危机,目前这番现状并未使人们降低对艺术的渴求。根据《艺术行情》(Artprice)报告,“实际上,艺术在2011年的销售比史上任何时候都好,那年全球年度总收益高达110亿美金,比前一年高出20亿”,而这是全球普遍的现象,并非只在亚洲市场特别显着。如果去年的艺术市场极度兴旺,现在的情形如何?為何会出现这些惊恐的头条标题?个中原因很多。

 

拍卖公司入侵

 

艺术交易商经常性地面临挑战,而且跨越国界。2011年,一项由艺术品大宗买卖商国际联盟(Con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Négociants en Oeuvres d’Art, 简称CINOA)委託进行的研究(註2)检视了今日国际艺术交易商面临的议题。一个常见的主题是拍卖公司的势力增加,而这些公司正在入侵一级市场。「现在,许多交易商和这些公司争顾客和存货」。

 

艺术博览会:另一个中间层

 

艺术博览会(以下简称博览会)为交易商造成许多重大的问题。的确,博览会让交易商得以在不投入鉅资的情况下,在新地域的市场发展顾客关係,并且获利匪浅。博览会同时也提供藏家一条捷径,让他们能不必参观画廊。博览会剔除次要画廊、查看优良的作品,同时集合了最佳交易商提供的最佳作品,对藏家而言极为便利。不出所料,部分报告指出,现在参加画廊展览开幕的人比以前少。博览会作為中介也吸收了一大部分收益:交易商在定期支付房租和薪资之际,现在也必须支付和博览会相关的费用。

 

难保艺术品的独家权利

 

交易商要在竞争裡保住业务,最重要的是能稳稳掌握住艺术品的独家代理权。但艺术家却希望为作品找到更宽广的舞台,而非侷限於单一画廊。他们愈来愈不想和画廊签订独家。(未完待续)

 

 


【编辑:陈耀杰】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