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的空气中不能只有氧气 2012-07-03 17:10:41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林明杰 点击:
这些天,每到下半夜3点多钟之后,微博就会变得莫名其妙,许多平时文才、口才超好的人变得只会说些断断续续、梦呓般的单词了,譬如:“进”“还不进”“哦”“我靠”“牛”“心脏不行了”……诸如此类。

这些天,每到下半夜3点多钟之后,微博就会变得莫名其妙,许多平时文才、口才超好的人变得只会说些断断续续、梦呓般的单词了,譬如:“进”“还不进”“哦”“我靠”“牛”“心脏不行了”……诸如此类。

 

有位仁兄对我说,他近日每晚都看球赛“默片”,因为怕吵醒老婆,所以把电视调到静音。看得激动了也不敢高声大叫,憋得难受只能通过发微博来发泄。

 

这种即时性“球评”,非同道中人觉得是在发神经,而同道中人则心有灵犀。

 

这种“球评”是否内行和正确不是关键,关键是得喊出来,喊得畅快。

 

现在提倡文艺批评,甚至将其提升到决定文艺发展的高度。但我觉得其实文艺批评和“球评”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文艺批评的价值并不在于批评者比创作者更高明,而是因为需要有这份“喊出来”的激情和自由。

 

试想,如果看球赛没有了“好球”“臭球”的呼喊,那是多么乏味甚至恐怖的场景。球赛就失却了公众性,也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同样,如果文艺作品没有了各种外行或内行的评头论足,那就成了长官训话。

 

我常跟画家朋友说,画你的画,别去听什么前辈和批评家胡说八道。他们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和习惯来指手画脚,100个人有100种说法,你听谁的好?这就像球员在球场上踢球,管你球评怎么评,踢自己的球得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旁观者的议论没有价值。当中国的足球在踢黑球、假球时,他们自己搞得讳莫如深,而旁观者早已洞明;当新兴艺术被权威艺术势力打压时,旁观者会出来打抱不平;而当某些“艺术大师”人模狗样地忽悠着时,旁观者也曾一语道破天机……

 

有内行的评论,更有外行瞎评。然而,那些错误的、肤浅的“评论”,乃至连评论都称不上的吼叫,与内行的评论同样重要。空气中氧气只占了很小比例,大多是与我们呼吸不起作用的、莫名其妙的成分。然而,这就是让我们这个星球充满生机活力的空气。如果空气中只允许有氧气,那就是末日了。

 


【编辑:成小卫】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