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心灵的自由——读潘全海的艺术有感 2012-07-05 10:28:36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邹跃进 点击:
在这些作品中,作为主体的潘全海,有一种由内而外,追问表达对象的社会和文化意义的倾向和意图。

潘金海 睡莲之二  60cm×50cm 亚麻布油彩

潘金海 睡莲之二  60cm×50cm 亚麻布油彩

 

在我所看到的潘全海的艺术创作中,共有四个系列,它们依次是《睡莲》系列、《心灵之窗》、《花语》系列、《蒙娜丽莎》系列等。值得注意的是,四个系列描绘的对象尽管区别很大,但潘全海采用了一以贯之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语言。也许对于写实艺术来说,用统一的写实语言,描绘完全不同的人与物,我们会觉得不奇怪,这是因为写实艺术的目的就是要呈现一切对象的视觉真实。如果我们从这一角度考察潘全海的艺术语言与表达对象的关系,我们无疑会发现两者之间的距离是比较大的。这样,我们首先就得面对如下的问题,那就是对于潘全海来说,艺术语言与表达对象的关系是什么?或者换句话说,在潘全海的艺术中,艺术语言和表达对象到底谁更重要?或是两者一样重要?我的回答是艺术语言比表达对象更重要。其重要性表现在它创造了一套表现世界的方法,使万物皆备于我,也使万物得到一种全新的呈现和诠释。虽然从抽象的方法论的角度看,这不是潘全海的独创,但我以为这对于我们欣赏和解读他的艺术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说,潘全海的艺术方式都是独特和充满个性的。

 

从总体上说,潘全海的艺术给人的感受是轻松自如,萧洒狅放的,犹如中国书法中的狂草,强调一种整体的气势和力量。这显然与他用笔大胆、果断而不拘泥于形似有关系,也表达了艺术家不为外物所累的自由、奔放、豪爽的个人气质。与此相关是在笔法上,潘全海喜欢用流动而又跳跃的笔触,在多种不同形态的笔断意连的偶然组合中,使表达的对象具有不似之似,亦真亦幻,似是而非的意象特征,使作品具有悠远、神秘和深邃的艺术境界。在色彩上,除少数作品之外,潘全海都使用略带粉色的色彩,以减弱色彩之间的纯度和明度的对比,从而使画面显得更为和谐与自然。我虽然无法确定潘全海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古典视觉文化传统的影响,但从其整体的艺术风格和语言看,无疑具有东方美学的意蕴。

 

如果只从艺术风格上对潘全海的艺术进行分类,它无疑属于表现性主义类型,比如强烈的情感表现的特征;不关注对象在视觉上的真实呈现,而是主体内在的情感宣泄等。不过在我看来,这类特征更多的体现在《睡莲》系列、《花语》系列、《心灵的窗户》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纯表现主义的作品。而像《阿富汗女孩》、《火》、《蒙娜丽莎》系列,则具有了新表现主义的倾向,原因在于,在这些作品中,作为主体的潘全海,有一种由内而外,追问表达对象的社会和文化意义的倾向和意图。我这样说的理由是在《火》(如果它与9、11事件有关的话)与《阿富汗女孩》系列之间,我们能体会到艺术家对享廷顿所说的当代世界所面临的文明冲突的思考和反省,忧虑和不安。而在《蒙娜丽莎》系列作品中,艺术家通过对达芬奇这一世界名作的重画,尽管不像杜尚在《蒙娜丽莎》的印刷品上画上山羊胡须那样恶搞。也不可能像杜尚最早使用现成品那样具有原创的学术意义,但他还是用自己独有的表现性语言,为这一世界《蒙娜丽莎》名作增加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一件新的文本和一种新的感受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作品也许预示着潘全海新的艺术走向,使他能创作出更多思想深刻、语言纯粹的好作品。


2010-9-2于北京望京花园

【相关阅读】

2007北京国际艺博会观潘全海先生架上作品“睡莲系列”有感

 


【编辑:王厚发】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