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智慧与力量——记“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 2012-07-11 16:00:29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云菲 点击:
文艺复兴,这一无人不晓的名词,自1860年雅克布·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首次提出,便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不可磨灭的坐标。佛罗伦萨,意大利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主要中心。

文艺复兴,这一无人不晓的名词,自1860年雅克布·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首次提出,便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不可磨灭的坐标。佛罗伦萨,意大利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主要中心。今天,两者在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意大利文化遗产与活动部文物管理与开发司联合举办的“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上相遇。人们仰头欣赏上方投影的异域景致,侧耳聆听周遭播放的教堂圣歌, 7月7日开始接待公众参观的展厅里,包括蛋彩画、油画、壁画、雕塑、素描、工艺品等多个门类,展示出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艺术特色、城市面貌以及风土人情。

 

展期近10个月, 67件艺术珍藏中不乏首次离开意大利来华展出者,因保险总价高达3亿多欧元而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历史上引进展览展品价值最高的国际交流展,不难看出此展的不同以往。据意大利驻华大使严农祺透露,这是1997年以来意大利在中国举办的第三个文艺复兴展览。与此前两展相比,此次,文艺复兴被放置在一个地域背景——佛罗伦萨和周边地区的环境之中。“文艺复兴时期,许多艺术大师都与这座城市有着不解之缘,在这里创作了大量令人惊叹的艺术杰作,佛罗伦萨也因此在绘画、雕塑和建筑等方面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希望观众透过展览,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对这个令人向往的文化之城、艺术之城做一次“旅行” ,近距离直观领略意大利艺术大师的风采。

 

博物馆举办展览意在通过作品讲述故事,此展则再现了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的历史。根据编年顺序加以梳理的布展安排,令观者依次游走于“文艺复兴肇始至豪华者洛伦佐的辞世(1492年) ” 、“文艺复兴盛期和艺术名家” 、“大师杰作” 3个部分,便可从佛罗伦萨的15世纪进入16世纪初——世界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个阶段,策展人设计的引人入胜的参观路径可谓弥足珍贵。佛罗伦萨博物馆署署长、文艺复兴史专家克里斯蒂娜·阿齐迪尼担任展览总策划,“展览不仅要体现这些艺术品在美学角度上无与伦比的价值,更要反映其以人为本的普世准则” 。新闻发布会上,她如此说道。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进步和变革,尤其对欧洲社会的发展和文化进步产生了极大影响。展览也处处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环。头部倾斜、脸上带着神秘微笑的少女云发蓬松,发丝清晰简约,纠结成一条条卷发,逃脱了只是隐约可见的束发丝带的捆绑,披散到肩上;反向扭曲的身体与人物的脸部相映成趣,“他”一经问世,就被公认为佛罗伦萨自由、力量和公民意识的象征;站在一个圆座上,左脚踩着一个水罐,正在挤出长发中的清水的她优雅转身——纵观达·芬奇的木版画《别号“乱发”的女性头像》 、米开朗基罗的大理石雕像《大卫·阿波罗》 、詹博洛尼亚的青铜雕像《菲奥伦萨》 ,还有拉斐尔的木版画《自画像》 、波提切利的木版蛋彩画《博士来拜》 、菲利波·利比的木版画《天使报喜》 、安德烈亚·德拉·罗比亚的釉陶浮雕《少女像》 ……这些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重要的、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们的杰作,散发的满是人性光辉的自然流露。

 

那时的佛罗伦萨,新的、世俗的、中世纪的人自觉地成为时代的主人,在艺术、科学、经济和政治等所有领域,通过对现象和事物的直接研究,来确定自己的意愿和对现实的理性掌控,歌颂人性的智慧与力量。值得一提的是,从展览图录扉页上浏览借展机构名单多达近30家: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皮蒂宫(帕拉蒂纳美术馆) 、美术学院美术馆、国立巴尔杰洛博物馆、斯特法诺·巴尔迪尼博物馆等等。对于中国之行而言,如何从这众多的意大利国立(市立)博物馆、美术馆及相关收藏机构的文艺复兴瑰宝中,精心选择出备受瞩目的艺术创作,而且要在不太宽敞的展出空间里使之完整呈现,成为一个棘手却不能回避的问题。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表示,正是两国有关专家和工作人员凭借各自的智慧,才最终选定了全部展出构成,弥合了展览内容上的缝隙,实现了“历史与艺术并重”这一中国国家博物馆倡导的新的发展功能定位,“即使中国人去意大利也没有机会观看如此全面并有学术归纳的文艺复兴的展览” 。可见,古往今来,除去经济物质作基础,最为重要的人的因素的作用,造就了文艺复兴曾经的辉煌,彰显出的人性的智慧与力量,更加创造着人类的未来。

 

编余小议

 

《大卫》来华扭捏了三秒钟

 

大众传媒始终处在观众、读者的“监视”之下,常有“我们错了”的时候。有的错误看似很大,更正后即可获谅解;有的错误看似很小,改正后仍有议论纷纷。比如这次央视《新闻直播间》在报道“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时,在米开朗基罗的著名雕塑《大卫》的生殖器部位打上了马赛克,让青春、勇敢、刚毅的《大卫》扭捏了三秒种。虽然该新闻复播时去除了马赛克,但关于此种做法的争论波及海内外。央视《新闻直播间》并没有对打上马赛克的原因发表任何解释,编者猜测其原因不外乎担心裸体形象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部分观众(家长们)可能产生的反感情绪。事实上,在大众传播平台上传播已得到世界范围内广泛认同的美术作品,尽管它是有关身体的,但给《大卫》打上马赛克这种“小错误”实在是有违常识。何以一个马赛克会引起如此多的关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公众对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传媒具有明确的文化要求。有违常识的“小错误” ,极易引发媒体信任危机和各种推测。对外开放30余年来,中国公众对人类文化经典的亲密接触已形成的现代文明素养,媒体岂可不察?在世界各地,博物馆、美术馆存有大量的裸体雕塑和关于身体的绘画作品,儿童参观并没有特别的限制;相反,越是低龄观众,在博物馆、美术馆越是受到特别优待。他们在博物馆、美术馆内可坐可卧、可临可画,这些博物馆、美术馆的馆长们,只要能抽身,都会尽量来与孩子们见面交流,以体现其艺术教育的职责所在。央视《新闻直播间》的这个小插曲,或许正是因为这位媒体同行太缺乏这种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的经历了吧。

 

《大卫》来华扭捏了三秒钟,倒是为国博百年馆庆的展览宣传做了一个传播的叠加效应,起到了“歪打正着”的传播效果。希望会有更多的观众,由此养成常带孩子去博物馆、美术馆的文化习惯。

 

 


【编辑:陈耀杰】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