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源初:当代艺术和传统文化的冲撞和纠缠 2012-07-11 17:41:08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陈源初 点击:
当代艺术在热闹的舆论与表象过热之下存在隐忧,而传统艺术在多年积淀下仍然十分红火。当代艺术以几个著名的当代艺术家垄断市场,好像当代艺术和艺术家的新闻总能引起极大关注。

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崛起引发了文化复兴的诉求。中国人越来越在全球视野下看待自身,对自由、平等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人民对动荡、战乱、文革,天灾、人祸造成贫困、落后的切身伤痕历历在目,希望这些痛苦的生活不再出现,希望中国的政治体制实质性的改变和传统的转化。中国传统艺术在历史的岁月中沉积了千年的文化,在在当代的经济文化和世界环境下激化出前所未有的话语形式,在审美实践的意义和当代艺术的颠覆冲突愈发明显。传统和当代两个艺术圈子长期以来形成壁垒,这不单是历史原因的纷争,还有现实利益的关联。当代艺术在艺术思维上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显示为人对自然的征服力、控制力,人于自然产生一种外离对抗性。当代艺术表面上拥有繁荣,传统的艺术却保持深厚根基。当代艺术在热闹的舆论与表象过热之下存在隐忧,而传统艺术在多年积淀下仍然十分红火。当代艺术以几个著名的当代艺术家垄断市场,好像当代艺术和艺术家的新闻总能引起极大关注。实际上普通的当代艺术家们仍在温饱线上挣扎。然而,不少传统艺术家普遍市场认可度却很高,远远高于普通公众的想像。

 

中国传统审美理想体现一种宏观整体的审美思维方式,讲求心灵的物化,心物合一超以象外,注重万物的联系和感性自觉的心理体验。清除心灵的尘灰,保持内心的最大虚空、静寂,直观体悟世界万物“和其光,同起尘”达到“玄同”,虚空灵动的艺术理想,就是传统审美中的神韵、飘逸、超拔、高逸、虚清 等。所以在传统中国画中讲求“气韵生动”、 “妙在能会、神在能离”等一种格调清高的审美追求。这使得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情结的人们和经过长期中国文化教育和熏陶的人们对传统文化有着自然的喜好。

 

反观之,由西方舶来的当代艺术在中国是痛苦的、自相矛盾的、自我分裂的,虽然符合现代社会的批判探索和创新精神,不断更替自我的规律性,但同时又不断丧失艺术和艺术家自我确认的可能性,经常与庸俗恶搞同流合污。当代艺术与传统审美思维的冲突体现在西方人文,以人为中心的思维倾向和中国传统审美思维方式强调虚静、心灵自由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当中国大众对文化复兴的诉求越来越强烈之时,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和信息的日益透明化,人们对政府廉洁,人民在法律、市场、言论,人权等基本状态的继续深化改革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然而此时,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意识也随之产生并影响力日增,值得思考的是,这与人民的现实生活的总体质量的提升有无关系,有着决定性的关系,每个中国人的基本生存状况的真正改善才是当代社会的总焦点。

 

在中国的特此情境之下,传统审美理想的价值取向,重交感,重人生。首先“交感”就是“天人合一”的动态过程,也就是万物生命的发生过程。按《周易》的观念,整个宇宙是阴,阳两 种元素交感而成的动态过程。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宋明理学家主张的天人相通都是在审美取向上重交感。再次“重人生”源于“交感”的基础。周敦颐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就是把人看作万物之灵,天地之德,天地之心。即以人的生命活动为内在机制的宇宙一体化,天地万物看作统一生命系统。当代艺术实践涉及到的是视觉符号制造的问题,涉及到的是我们如何“看”世界,这是一个生理问题,也是一个心理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生活经验和“微观政治”问题。政治止于视觉。当代艺术就是尽可能地去检讨人的视觉作用的心理假设前提下的经验,检讨这种“符号”的暗示与被暗示的关系,lV和党旗上的镰刀锤子都可以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符号象征,这背后包含着人的心理和视觉运行机制以及社会机器运转机制。个体政治身份问题,社会知识体和文化生活问题,中国式当代资本主义和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前卫的激进派和守卫既得利益者,左派力量和右派力量,体制内和体制外的种种派别和利益,都在对持着,竞争着,纠缠着,和谐着。

 

对中国人而言,经济的改善意味着对政治改革越来越重要了。然而经济状况大为提升的成功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在这个非常时代主动投怀送抱与官方的暧昧合作,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根本形成了反差。特别是为了利益走向反面,为自己原有的批判创新的崇高精神唱反调,与当代艺术的基本出发点相违背,甚至故弄虚玄,含糊其词,乐此不疲地传梭于官场,市场,商场等等名利场之间,实际上,这些沽名灼誉的成功者对于艺术界和人民大众是毫无价值的,在历史上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的过客。由于他们,加上商业集团和投机家们的疯狂逐利,当代艺术出现了假大空的趋势。中国的当代艺术不能对陈旧的迂腐的体制和上层建筑质疑,触动,批判反叛,是指改善或重建,给中国人民的精神诉求提供升华的话,这当代艺术是毫无意义的。

 

当我们讨论中国代艺术发展史,建立中国当代艺术史的时候,一些与政治运动相关的“传统”不得不进入我们的视线。“红色经典”中的《开国大典》,《革命理想高于天》,《毛主席去安源》,《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毛主席视察农机馆》等等,和为数众多的文革绘画及雕塑作品,这些混杂着各种观点的无法鲜明地分辨是非的多元成分的作品也无可避免地成了“传统”的一部分。不能回避现在还有潜在影响的“文化传统”和“政治传统”,这些“红色传统”深刻而内在,广泛而长远的影响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性质和进程。

 

中国社会经过时代的变迁,逐渐以人性对抗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民权代替专权,这是中国民众意识的觉醒和进步。在这种情况下,当代艺术的艺术性就发生了语义的转换,进入到艺术性为艺术目的和意图服务的境地中,而不是传统的形式艺术性或技法的艺术性,这通常也是人们直觉判断是否具有艺术性的一个出发点。人类对世界未来憧憬是具有艺术意味的,当代艺术中除了对传统的批判垫付之外,也对将来寄予梦想,题材,技术,材质,都与传统艺术原有的审美标准格格不入,以传统的审美标准来看当代艺术,其危机凸显,认为当代艺术正是全球化的技术商业时代里失魂落魄的人类精神的表现。这种判断不是空穴来风,很多传统艺术家的艺术历程,感知经验,对艺术的理解追求和反应能力和当代艺术的艺术性由于其语境的特殊性,当代艺术思维方式中解构主义的思维方式,肢解、分割使主体思维独立单一性,以及中国当代艺术的迷恋名利,僵化不前,假大空虚,自我封闭,符号充彻,大部分当代艺术家深陷贫困无奈,不得不另寻收入来源以维生计,不像传统艺术家往往有美协,画院等职业,甚至可以利用公有资金条件来为个人服务,体制内的艺术家有公款的画室,画材,旅费,展览,广告,除了每年要为体制化些画外(七一,八一, 十一),其余完全自我支配,一样可以售画,收入完全归己所有。当然这样的艺术家是全力维护传统的艺术,况且传统艺术也在改变,已经溶入了表现的多元汇合中。许多不再体制内的有成就的传统艺术家很有自己的天地,他们对传统艺术持负面态度。所以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对垒时既有激烈矛盾又有水乳溶合。

 

我们把当下中国艺术界这种现实情况认为鱼龙混杂也好,丰富多彩也好,这种多方因素的综合体,就是现今中国艺术界的状态。纵观目前中国艺术创作题材的现实性和多样性,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应该看到各类当代和传统的作品具有勃勃的生机,并且由于其积极反应现实生活中的各类矛盾、问题、现象,这使得中国艺术品的重要属性——传播性获得了高度的诠释,所以,中国艺术的生命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孟子言:“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艺术家无论用传统的还是当代的方式当下的资源还是传统的资源来创作和表达自己的意念,只要不违心作自己不情愿的艺术创作实践,多思考,多与社会和他人互通的,才能提升自己的创作意识和水平,创作出有意义的作品。

 


【编辑:戈戈】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