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国画家眼中的伦敦艺展 2012-07-14 15:42:29 来源:BBC英伦网 作者:秋琳 点击:
周末,去参观了正在伦敦举办的中国视像艺术节的一个画展,那是中国中央美院艺术家吴啸海的个人画展《室内运动》(The Indoor Movements)。

周末,去参观了正在伦敦举办的中国视像艺术节的一个画展,那是中国中央美院艺术家吴啸海的个人画展《室内运动》(The Indoor Movements)。

 

画展在市中心一个叫 Frameless Gallery的画廊举办。画廊虽然不大,画展仍然吸引了不少参观者,其中不乏偶然从画廊前路过的当地人。

 

当我走进画廊,看到画家吴啸海正同几个兴致勃勃的英国参观者在一幅画前讨论着什么。

 

这是一个相当独特的画展,作品全部是炭笔素描。画面大多密密麻麻,有点像一幅幅巨大的连环画。对熟悉中国当代社会的人来说,可以细细体味其中的图像、标志和它们所反映的事物。琢磨起来很有味道,充满了乡土气息和童趣,好像把人拽回到一个逝去的时代。

 

画展也使人能感觉到画家对自己的家乡湖南浏阳充满了感情,对童年时光满怀留恋。在伦敦看到这样一个中国乡土气息如此浓厚的画展,看到这样一个纯朴真情,毫不做作的中国艺术画展,我着实有些感慨。

 

与画家对话

 

在画展上,我与画家吴啸海攀谈起来。得知,他是得到中国文化部门为青年艺术家到海外考察学习而提供的奖学金来伦敦一年,没有具体的学习指标,就是沉浸在英国文化氛围中,体验和考察。

 

他感到,对一个艺术家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能抛开忙忙碌碌的工作生活,在伦敦住下来,到一些世界一流的博物馆画廊尽情地看画展,与其他艺术家交流,自由创作。

 

他说,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科技发展给人们的交流带来极大的方便,信息传递瞬息万遍,世界变小了,纽约、东京、伦敦的艺术潮流转瞬之间就传到北京、上海。

 

但他认为,信息时代的艺术不应该是没有根基的,那种从网上下载来的艺术是“漂”着的。而艺术是社会的产物,产生并升华于那个特定社会的特定土壤。在伦敦生活的这段时间,更使他坚定了自己对艺术追求的看法:艺术要有根基,要面向大众。

 

策展人的启发

 

“在伦敦这段时间里,对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我问吴啸海。

 

他说,“在伦敦半年多来,我看了大大小小无数的艺术展,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这里艺展的策展人,和他们对艺术和艺术普及的巨大贡献。”

 

的确,伦敦的文化艺术普及做得非常好,这是世界闻名的。伦敦许多世界一流的博物馆都免费向公众开放,即使收费特展,门票也都是平价。这是让很多英国人深感骄傲的。但,策展人?我感到有些出乎意料。“为什么呢?”

 

“在中国举办画展,明星是画家。画家的一幅幅画展示出来,目的也主要是卖画。没有什么人知道展览幕后的策展人,展览似乎也没有更多的目的和构想。而在伦敦,我看的一些艺术展,使我对策展人产生极大的敬佩,他们对画展意义深远而创意绝妙的策划,令人感慨。”

 

吴啸海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伦敦国家美术馆举办的世界艺术史上的巨人《达.芬奇画展》。他说,因为这个展览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国家美术馆只能每天限量售票,他去了好几次都未能进去,眼看画展就快闭幕了,他说在他生日那天,凌晨4点就赶到国家美术馆排队。

 

“我终于进去了,好开心呀!这是我所看到的最好的一个画展。画展上大师的著名画作虽然只有几幅,但那是达.芬奇的真迹。而在展览上更让我感慨的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而且看到了这个伟人在天文、物理、军事、医学等各个领域都有极高造诣,你可以看到策划这个展览的人用心良苦,他们向前来参观的各国观众,展示了达.芬奇是一个极具才华的非凡的人。

 

“在同一起看画展的人交谈中,我发现大家都有同样的看法。另外让我感慨的是,这样一个世界一流画展是面向大众的,画展的定位是普通人,这就是策展人的高明之处。”

 

吴啸海还举了泰特美术馆的一个画展为例。那个画展是“毕加索与英国画家”。他说,画展上把英国一些著名艺术家包括培根、大卫.霍克尼,还有亨利.摩尔模仿学习毕加索的作品与大师作品并列展示。

 

“展览让我非常感动,它让人看到了这些著名画家的学习历程,和成长经历。没有人是天生就成为艺术家的,在大树之下,也能脱颖而出。这也反映了策展人的巧妙构思。这样顶级的艺术展反映的是人生普通的道理。我相信,我父亲那样不是艺术家的人,来到这里也能看懂,也会受到启发。”

 

吴啸海还说,“达.芬奇也好,毕加索也好,他们的作品都是演员,而策展人则是导演,他们让这些作品说话,使普通人都能欣赏。这种交流使我感触很深。”

 

他说,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时,他也曾尝试过让普通人来欣赏和评价自己的画,曾经让画展组织者举办两场专场,一个是农民工,一个是学校的孩子。 他说,他更重视这些普通人对自己作品的反映和看法。

 

画家认为,英国艺术展的策划业非常值得中国国内艺术展览借鉴。

 

与英国观众交流

 

谈到吴啸海正在伦敦视像艺术节举办的画展《室内运动》,我问他,这些充满中国乡土气息和时代背景的画作,英国人能看懂吗?他们有什么反应?

 

吴啸海不无兴奋地说,“他们很感兴趣,只要我在场,他们就会跟我交谈,问我很多问题,而且不少观众还要先说他们对画的看法,然后再问我的构思。”

 

他说,站在一幅幅画作面前,从画面的讨论而衍生出很多有关中国的话题,非常有趣。

 

“这些画都是我在伦敦这段时间创作的,我希望用我的画讲故事,在画面上埋了很多线头和伏笔。我发现,几乎所有的英国观众都能领会其中一个或若干个线头,从那里我们就开始讨论。 例如,从画面上农村场院里一袋袋的粮食,我们会谈到很多中国农村的生活,中国农村传统的粮食储藏方法,我们对粮食的态度,等等。有人甚至拿个凳子坐下来,希望细细聊。 听观众的反应,与观众交流,这是我最开心的事。”

 

吴啸海在伦敦一年的体验时间转瞬之间就要过去了,我问他,会把在英国体验到的东西带回国吗?

 

他诚恳地说,“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在红土地里长出的红薯,种到沙土地里,会长出什么样的果实,我不知道。对我来说,在英国的经历让我更坚定了自己原有的一些艺术追求,我在这里找到了佐证,得到更多启发,使我对艺术创作对象和方法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编辑:陈耀杰】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