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上海双年展“圆明学园”现场效果图,上海当代艺术馆
2012上海双年展将于今年10月开幕,由邱志杰、鲍里斯·格罗伊斯(Boris Groys)、宴斯·霍夫曼(Jens Hoffmann)和张颂仁组成的策展人团队正进行密集的展前筹备工作。本届上海双年展主题为“重新发电”。这一主题强调社会动员及共同体建造等议题,意指把教育作为社会与艺术领域的一个核心角色,故将各类国际双年展中常见的研讨会,讲座,及其他交流形式纳入一个短期培训项目,以一项秋季短期学园项目来取代常见的论坛及讲座,以期寻求一种有效,同时极富生产性的交流。
此秋季项目作为本届上海双年展特别展的一部分,命名为“圆明学园”。“圆”意指圆满,完全、交互循环;“明”则有“启蒙”之意;“学园”意指柏拉图式的智慧及批判共同体。“圆明学园”表明了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是一个学习者共同体的自治行为,它是价值交换与传递的平台。
“圆明学园”包括:
1.“艺术写作/媒体工作坊”
(2012年9月23日至10月9日)
在全球新的政治、经济趋势带来的普遍不确定性中,当代艺术必须重新思考、定义自身与当代世界的关系,来应对其创造力与表现力的危机。与本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的主题相呼应,“艺术写作/媒体工作坊”试图重新思考媒体与作者在当代世界中的角色,当现成的观念在新的世界局势下烟消云散,媒体该提供怎样的知识?当网络生活使每一个个体都具备了传播观念的力量,媒体的职责和功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艺术写作/媒体工作坊”将邀请全球重要大众媒体(《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法兰克福汇报》等)、通讯社(新华社、美联社等)、专业艺术媒体(ARTINFO、《现代画家》、《国际艺术论坛》)、独立媒体(e-flux、《BOMB》、《第三文本》等)的重要媒体人及撰稿人,普利策奖得主、媒体研究学者担任工作坊的教授。来自全球的年轻媒体人、独立撰稿人可申请作为学员参与工作坊的活动。教授与学员将在两周时间里就当代媒体关注、涉及的各种主题进行课程互动、圆桌讨论和现场实践,同时也有机会在本届上海双年展开幕前后深入布展和展览现场,以及上海的本土艺术图景,进行有深度的交流、思考和写作。
2. “策展工作坊”
(2012年10月2日至10月14日)
首届上海双年展“圆明学园”策展工作坊由2012上海双年展、加州艺术学院策展研究生课程与中国美术学院三方共同主办。
策展工作坊为期两周,课程分两个阶段:
10月2日-10月7日,主题为“展览类型学”,由加州艺术学院策展研究生课程组织。与广泛意义的受众沟通,正是策展——尤其是“做展览”——的驱动力。由此,课程意在将往往内向的关于策展的种种对话,向更多公众开放,从基本的展览形式入手,分列“双年展”、“回顾展”、“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个展”与“藏品展”等多个专题,探索本行看似基本元素的同时,重新审视其形式、术语与当代条件。所有受邀客席教授皆为国际知名策展人,或服务于美术馆,或独立执业,对今日变动中的展览形式贡献良多。每位客席教授将主持4小时针对工作坊学员的讨论课并作公众讲座。
第二阶段10月9日-10月14日,主题为“未来双年展”,由中国美术学院组织。课程在第一周“展览类型学”的基础上,关注地方建制特色与传统资源、社会参与与文化建设,乃至相关文化政策,以重新审视双年展的未来。后半周围绕以“上双方案”为题的课程作业,要求学员递交下届上海双年展的策展构想。客席教授以活跃的亚洲策展人为主体。专题讲授之外,课程将以教授“跑桌”听取汇报、密集个别辅导的形式进行。
3.|沉浸|艺术与科技主题工作坊
(2012年10月3日至14日)
“沉浸”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是人类意识短暂抽离物理世界,游走于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一种状态,也是人类借助当代科技手段,通往与真实世界平行的另一非线性时空的过程。
在艺术创作中,“沉浸”特指来自建立于人机交互和虚拟现实等科技之上,在三维环境中创作的虚拟艺术,引导观看者深度进入并体验以美学-科技为逻辑与表达,并在计算机科学环境中创作的艺术作品。作为以“重新发电”为主题的2012年第九届上海双年展教育项目“圆明学园”三大工作坊之一,对于“沉浸”的研究同时是对艺术与科技相交发展历史的整理与呈现,对当代人类生存状态与其所遭遇的社会现象与问题的真实反射,也是对艺术与科技交叉学科的再定义及其未来发展的重新审视。
工作坊遵循“沉浸”的历史发展主线,在全球范围内邀请不同时期内在此领域做出卓越贡献、并身兼艺术家、研究者及教育家的代表性人物,通过一系列史论与实践课程,与中国同领域研究者进行交流。
【相关阅读】
【编辑:郭巍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