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收藏家,他捐赠的作品门类之丰富完整令我们感到惊讶,从某种程度上,希克在藏品中所展示出的收藏概念,是立足于‘博物馆收藏’,是将其当成一个公共收藏在保管,而非私人收藏在建立。”瑞士收藏家希克捐赠自己的大半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品给香港M+视觉博物馆,对于这批藏品,香港M+视觉博物馆行政总监李立伟给予了高度评价,路透社甚至称希克的捐赠是香港西九龙文化区的主要转折点。而坊间对于收藏家希克,对于这批价值13亿港元的艺术品也充满了好奇。
完整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人
负有盛名的收藏家乌利·希克,于1946年在瑞士出生,毕业于著名的苏黎士大学法律专业,取得博士学位。1995年后被瑞士政府派往中国、朝鲜、蒙古任了四年大使。他在中国生活了许多年,亲历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艺术、电影、戏剧的日新月异。这段经历,对于日后发现并收藏中国现当代艺术作品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希克被委任为瑞士驻中国的大使。但在90年代初,他意识到还没有人大量收集过当代的中国艺术品。于是,他放弃了先前追求西方前卫艺术品的爱好,转而开始收集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作为收藏家和西方当代艺术的先驱,他是世界上到目前为止收藏中国当代艺术最丰富的收藏家。
从1985年至今,据不完全统计,希克已经收藏了超过350位中国艺术家的2000余件中国现当代艺术作品。据说,他并不总是大量购买自己喜欢的艺术家作品,相反,一个艺术家一个时期的一种创作,他只购买一件。从这一点上来说,他的确更像是在做一个博物馆的整理工作。希克也被称为“完整收藏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人”,他在瑞士的城堡也被誉为“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英国艺术杂志《ARTREVIEW》将他评为“影响世界艺术100人”之一。而就是他,把自己半生收藏的一多半,捐赠给了M+,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来说,这当然是意义非凡的。
M+获赠藏品系统而完整
“我们知道,一般私人收藏家的藏品可能绘画和雕塑多一点,但是希克的收藏非常完整,这也是非常核心的一个概念。”谈到此次希克捐赠给香港的藏品,李立伟特别强调出最核心的概念,系统性和完整性。
希克采用“半卖半赠”捐赠香港的藏品,大致有四个特点。皮力介绍称,首先是这些作品在学术上非常重要,因其中有很多是上世纪80年代早期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包括星星画派、无名画会的作品,甚至有更早的70年代末的主旋律创作,所以这批作品非常有效地展示了传统现实主义的东西是怎样转变成中国现当代艺术的。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人们还不认为这些作品有收藏价值,很多作品现在在市场上已经看不到了;第二点,则是这些作品流派纷呈,几乎每个艺术流派的代表艺术家的代表作品都涵盖其中,从90年代以来的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到行为艺术,是成系列的、成系统的一批作品。说到第三个特点时,皮力脸上展示出难以抑制的欣喜、惊讶的神情:“最令我们惊讶的是,这批作品门类如此丰富,涵盖了绘画、录像、摄影、行为艺术、装置和雕塑。”第四个特点则是这些作品包括了一些重要艺术家非常完整的、成系列的作品,比如大刘伟、岳永军、王克平等。皮力在采访中表示,对于希克在私人收藏中所展示出的完整性的概念,是非常值得赞许的:“藏品所展示的雄心,并不是从一个私人收藏家的角度出发的,而是立足于‘博物馆收藏’,将其当作一个公共收藏在保管。这给M+也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
他眼中的藏品曾是“垃圾”
对于私人收藏家而言,每个藏家都是独立的、独特的,他们的趣味方向和品鉴标准也都各不相同,所以,收藏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个人化的事情。“而希克所做的是不同寻常的,这一点值得藏家借鉴。他私人所建立的收藏,实际上是立足于一个博物馆收藏的视角而建立的。而这个可以存放当时所产生的艺术作品的博物馆,在中国的那个年代还是不存在的。”M+行政总监李立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作此评价。某次希克接受媒体专访,他谈起自己当年来到中国,发现这些作品的价值便开始大量购买、收藏时,他身边的朋友都说他疯了。因为在当时来看,这些中国现当代艺术作品都是些没有人要的东西,也就是说希克当时是买了一堆废品。“这一点也说明艺术有一种‘创造不存在’的意义。希克所做的收藏是一种没有人创造的,独一无二的。”李立伟认为,这是希克作为一个收藏家最与众不同的一点。
M+现任高级策展人皮力,也曾在采访中,以一个希克的老友身份说到,希克至今仍在梳理完善他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体系,他的藏品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品发展的主要动力,促进了市场的形成,而这些藏品也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此外,皮力还说到:“希克在收藏之初,就已经在考虑至少要把藏品中的一大部分将来能够还给中国、回馈给公众。此次能够通过捐赠给M+的方式,让希克这一心愿得以实现,他也非常开心。”
从购买收藏一堆当时给谁谁都不要的东西,并在一开始就计划着把其中的大部分回馈给公众,在接受捐赠的美术馆专家看来,这两点是希克收藏中非常重要的特性。
相关链接
【编辑:杨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