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在哪?每当新的艺术观念出现,就会对传统的艺术提出挑战和批判。印象派的出现挑战了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积累,反对以主观表达艺术而转向客观表达。自然受到传统艺术的抵制和反击。中国当代艺术对体制的反叛是对民主社会发展诉求的必然。当代艺术的精神力量就是对传统体制的颠覆性,提出质疑、引起思考、是反传统的,必然不是讨好和取悦于权势,不一定是多数人群看得懂、人人喜欢的。2010-2011年,艺术市场金融化发展初期;2005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兴盛的原因。国外的话语权与定价权;投资意识下带动国内市场,面对通过阐释系统才能理解的当代艺术,看在钱的份上将艺术当作原始股抢购;作为国际语言及国际性商品,面对全球化趋势、全球格局的挑战,国外前卫艺术对中国艺术的冲击,作为政治上的矛盾对抗。2009年11月13日成立当代艺术研究院,2011年4月14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成立,当红艺术家们被招安。哈罗德.泽曼主导的1999年第四十八届威尼斯双年展,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转折点,经过2006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行情爆发,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调整,直至2011年尤仑斯开始抛售,市场才开始理智化。而当代艺术的学术体系的成熟还需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历练。
西方从印象派到野兽派,立体派,从抽象派到波普艺术开始,从行为艺术到观念艺术,艺术的重心已转换到艺术家本身上来。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85新潮、89美术大展至市场爆发,这是加速度的积淀期。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主要还是经济作为主要的成份。购买中国当代艺术品,没有利益的回报而只因喜好或支持艺术家是绝少发生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审美水准的提高也就是一种奢望。中国的美协制度与众多国家体制造成了当代艺术家的边缘化。从85年到89年大展之后,中国当代艺术家汇聚圆明园,积累和沉淀了一些当今创纪录的作品,从93年之前拍卖行成立时至2003年非典时期是中国艺术市场的十年潜伏期。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目前已经从爆发期步入市场成长期到学术藴酿期。反传统反体制的精神,当代艺术观念冲击和传统的美术理念顽强的坚守,当代艺术自生自长,有着国际艺术大环境的历史渊源,传统艺术受到官方支持,不支持当代艺术的审美;常规生活不支持不理解当代艺术的价值判断。中国当代艺术正经历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快速变革的特殊历史时期,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批评家、策展人,网络系统也急切需要前所未有的理性的机制。当代艺术在萌发初期有精神诉求但是没有市场,现在市场有了,精神却薄弱了,形式复制充斥市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兴盛发展的基础是建立在国内收藏市场的容纳量上,而不应建立在国外藏家的基础上。就像中国的房地产主要建筑在本土的需求上而非国外。目前泡沫化的当代艺术极其需要调整。艺术品泡沫化的原因是GDP总量增长92倍,货币发行量增加700倍,导致严重的货币流动性过剩;调整的标志性事件:纽约当代艺术专场撤掉;大幅下滑的成交总量和单价。画廊及藏家网络。藏家布局与规划,与重要藏家结盟。藏家价格规划,社会的接受度,及网络社会的认同。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历史进程,和新艺术流派出现到市场成熟发展都需要住钩的时间。当代艺术的产生,不管是西方还是中国,新艺术出现之初,必然会与传统形成对抗、市场发展、学术滞后期的过程。印象派之前是欧洲贵族赞助制。城市化带来的中产阶级新兴的美学趣味,使艺术家第一次开始追求个人的感受,之后的后印象表现、抽象等艺术从此走向自由,印象派的出现是欧洲第一次出现市场化的现象。不能用己有的知识判断前卫艺术的价值与标准,市场怎样形成筛选机制?美术史是怎样筛选的?塑造历史的人是谁? 价值的判断与沉淀和艺术家的圈子与社会时代性相关。艺术家的圈子、网络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历史情境下出现、发展、消失,好比我们的网络潮流出现的新语言在一定的时间出现和消失。85新潮是对形式主义的追求,在短短几年内抄袭、系统临摹了西方发展了百年的形式,89大展是内容的,是与体制对抗的表达。93年形成了的创作高潮到2006年3月31日纽约苏富比春拍张晓刚《血缘:同志120号》97.92万美元成交代表中国当代艺术的爆发期;2008-2010年,中国古画、近现代书画发展的高峰;一级市场及本土收藏是夯实市场发展的基础。作为专业投资者,真正可以获得高回报的投资一定不是媒体力捧、曝光高的对象,因为那已经为时过晚,而是还没有被大众发现的领域。现代艺术在本土社会转型期的功能定位:意识形态的冲突与张力,当代艺术是对社会转型期的最好的表达方式,对社会问题的表现;民主化的趋势,意识形态的容忍度,在不断的反叛中推进社会的演变;市场化后功成名就、巩固市场、精神死亡、风格转型。我们买的是符号,不断挑战体制、挑战自己探索新的表达形式及符合时代性(潮流性)的审美经验;不再是重复老一代的,有创意的事物,反映出艺术家对关系及形式的理解,通过新颖和创造性的方式表现出来。市场前景,大的货币流通量将成为全球的主流,资金引导向文化产业;经济形式与财富的变化。农业、工业、信息时代,产品的载体不同,文化是信息载体的重要一类;艺术作的特性,是资产配置与组合的很好补充。第一,艺术品与其他资产具有不相关性;第二,净资产值高的人持有,不差钱;第三,在市场不好时想卖也卖不出去。调整后艺术市场发展趋势。全球藏品向现当代艺术转移,在90年代印象派已经转向当代艺术。古代、包括印象派、近现代等艺术资源逐渐减少,2011年5月份纽约苏富比、佳士得的印象派和现代艺术拍卖会上一共拍的2.86亿美元,均低于两家拍卖公司的估价,大部分作品如毕加索、莫奈的Lse peupliers作品都低于估价成交,但莫奈的Lsepeupliers比起2000年纽约佳士得这幅油画的成交价640万美元翻了三倍。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困惑:为什么大多数人看不懂的中国当代艺术在中国形成并扎根发展?为什么中国当代艺术价格频创拍卖纪录?乌里希克、尤仑斯等不是中国人,以西方的视角看中国的艺术,是怎样形成的一套价值系统?他们用这套价值系统悄悄的占有了中国当代艺术,而中国人却不知不觉。当中国当代艺术价格飙升之后他们纷纷卖出,我们却看在钱的份上接盘。同期,佳士得战后及当代艺术表现抢眼,安迪的作品Self-Portrait成交价3425万美元,成为他第四高的拍卖成绩,辛迪舍曼摄影作品Untitled(1981)超出估价100万美元以340万美元成交,创造了摄影作品的最高纪录。而苏富比的当代艺术成交1.1亿美元,没有超过其当初的估价1.2亿美元。观念艺术如何与财富资源挂钩,首先我们要了解观念艺术批判功能,表现在对传统思想方式与思维方式的反思。观念艺术认为,文字、绘画、装置、影象、行为等媒介没有任何意义,真正有意义的就是思维存在本身,大脑某一瞬间的思想和观念本身就是艺术,并不一定通过媒介表现出来。在观念艺术之中,观念或概念是作品最为重要的方面。当一个艺术家使用了艺术的一种观念的形式,这就意味着一切计划和决定都已事先完成,而其实施则只是一种敷衍了事的工作。观念成为创作艺术的机器。当代艺术具有争议性、时代性,把关注度转化为价值,符合信息时代。印象派是以自然美为追求目标的艺术,而当代艺术追求精神的艺术。对于当代艺术特别是观念艺术的出路,应该有机构收藏;净资产值高的群体收藏;在货币流动性过剩的时代下,基金、机构加入投资。
当代艺术的特性是一种反传统审美性,引起思考的新生活方式和精神方式的追求,不一定能讨好观众,这不同于具有审美、实用功能设计类的产品,是整个社会新型艺术品的方向,是时尚的潮流。当代艺术价值化的运作方式和传统艺术不同,不是先有审美价值,然后才获得市场价值。当代艺术往往首先是在市场获得价值,然后才漫慢获得审美价值。观念艺术家告诉我们,传统是以诗意的眼光看世界,当代是用观念的眼光看世界,这个世界不是一种物质形态的呈现,而是移情式的情感的呈现,更是一种观念的呈现,艺术家是通过意义进行工作,而非形状、颜色或材质。观念艺术模糊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模糊了艺术与哲学之间的界限,模糊了艺术与艺术之间的界限,注重意义,同时将传统艺术中的审美与情感消失殆尽,剩下的是观念组织。
观念艺术不管在国内还是西方,是当代艺术重要的艺术形式。中国的观念艺术采用了西方波普,装置艺术的形式,与中国大众熟悉的文化符号相结合,产生一种新的观念和感受,从而策略性地引出中国现代艺术文化身份问题。观念艺术是中国当代艺术与世界当代艺术沟通对话的重要中介观念艺术已经成为中国先锋艺术的当代化和国际化转换的重要催化剂。有人认为,中国当代观念艺术在国际艺术大展中频频亮相,只是国际艺术大局中的一个小小的局部。西方感兴趣的是中国的“政治波普”和“泼皮主义”,主要而没有从内心对中国文化意蕴和艺术精神的折服,只是内窥或猎奇。这其实也是中国当代观念艺术家所困惑的。当代国际艺术大展的规则是西方人定的,但我们不必要迎合西方的心理。中国艺术家应该对本土文化表现自信,中国观念艺术中的文化符号应该体现中国文化意蕴和艺术精神,应该体现中国的大灵魂,这才是中国观念艺术走向国际舞台的文化策略。中国观念艺术真正摆脱西方人的观念,只是一念之差,却不是一朝能成的。
【编辑:成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