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刘振夏 2012-08-07 09:34:13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续鸿明 点击:
邵大箴先生撰文《优秀者中的优秀者——人物画家刘振夏》,写道:“他的作品的过人之处是既有速写的生动性,又有创作的严谨性;既有视觉的感染力,又有耐人品评的品格。

 1980年,黄胄先生到苏州工艺美术局培训班讲学,刘振夏(右一)跟随了一个月,大长见识。.jpg

1980年,黄胄先生到苏州工艺美术局培训班讲学,刘振夏(右一)跟随了一个月,大长见识。

 

  《情画未了》,刘振夏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该书装帧、版式、插图、文字全部出自刘振夏之手,堪称一奇。.jpg

《情画未了》,刘振夏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该书装帧、版式、插图、文字全部出自刘振夏之手,堪称一奇。

 

 1987年春,在加拿大温哥华,刘振夏和分别近40年的父亲顾贯云团聚。.jpg

1987年春,在加拿大温哥华,刘振夏和分别近40年的父亲顾贯云团聚。

 

刘振夏是谁?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美术理论家郎绍君就赞誉他的画“实在动人”,著名人物画家方增先称道他的造型能力“比之现代画家的优秀者,他是堪称优秀者的”。然而,此后30年他远离画坛,奉行“四不主义”(不发表、不展出、不卖画、不应酬),隐居苏州古城里弄之间,潜心致力于水墨写实人物画的创作和研究。

 

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参与主办、中国文化报作为支持媒体的“寂寞修正果——刘振夏水墨人物画展”将于2012年8月21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兼中国文化报社社长刘承萱先生对刘振夏先生30年磨一剑、寂寞修正果的精神表示赞赏。他认为,在炒作之风盛行的当下,刘振夏先生低调做人,潜心作画,甘于寂寞,数十年如一日执著追求艺术的超越,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值得推崇和弘扬。

 

刘振夏选择的艺术道路或许仅适合他自己,但他淡泊名利、远离市场喧嚣、全身心投入艺术创造的品格和精神,对于广大读者、艺术家、艺术爱好者都会有所启示。

 

他本姓顾,命运坎坷

 

不平凡的艺术,源于不平凡的人生

 

1941年,刘振夏(本名顾振夏)出生在江西上饶附近的一个叫铅山的小山村;4岁时母亲因车祸遇难;9岁时父亲去了台湾,他随外祖父一家定居苏州,改姓刘。生活贫困,但他天性喜爱画画,曾卖冰棍、捡烟头以购买画具。

 

跟着头戴“历史反革命”帽子的外祖父母生活,年幼的刘振夏心中一直充满着疑问:爸爸、妈妈去哪儿了?外婆和大姨妈很少向他提及妈妈,她们用尽一切爱抚来疼他,以替代他的妈妈。外婆保留着妈妈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在他30岁时才交给他,并讲了妈妈当年遇难的情况。而关于爸爸的疑问,直到几十年后收到大洋彼岸的来信时才有了答案:原来,他的父亲是国民党军官顾贯云(祝川),他的堂伯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蒋介石政权到台湾后的“国防部长”顾祝同。1987年,父子骨肉终于在加拿大温哥华团聚。虽然他是家中的独子,但他未遵父亲的希望按家谱改回姓“顾”。他更未留恋海外的生活,匆匆赶回苏州。

 

“文革”十年,他因家庭出身被隔离审查,打入“牛棚”劳动改造,以“只专不红”、偷听敌台、企图叛国投敌等莫须有的罪名受到批斗和关押,遭受种种迫害。1978年,终获正式平反。在那段风雨岁月中,他的很多亲人离世,有最亲近的小姑姑,最热爱的外公。

 

青年刘振夏因为自卑和孤傲,在感情生活上历尽悲欢离合,3次恋爱之旅都以悲剧结束。第一次是他与同单位的美人的初恋,但由于种种原因,懵懂的爱情还在含苞待放时就凋谢了,美人没有成为他的新娘;第二次恋爱虽修成正果,却因性格不和和“文革”之故导致分手;第三次是他和志趣相投的女学生相恋,曲折离奇的遭遇,使两人未能结成秦晋之好。他屡受挫折,心灰意冷,甚至觉得恋爱、婚姻、家庭都和他无缘。幸运的是,在困境中,一个善良纯朴的农村姑娘接纳了他,多少抚平了他在“文革”中遭受到的伤痛,也为他日后在艺术上的成功创造了温暖的家庭环境。

 

命运多舛,苦难相随,然而这一切都没有打垮他,反而磨练了他的意志,坚定了他对艺术的无悔追求。

 

声名鹊起时淡出画坛

 

刘振夏自幼喜欢绘画,出于天性,真正使他走上丹青之路的还是性格。自幼没有父母,加之家境贫困,外祖父又是“分子”,因此处处觉得低人一等,只能悄无声息地生存。但他身上争强好胜的因子并没有消失,画画可以排遣情绪,还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他自然越画越起劲。

 

中学时,他的水彩画《拙政园》入选民主德国社会主义少年儿童美展。这给了他以绘画为志业的巨大动力和信心。1958年,免试进入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成绩优异。1962年,分配至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桃花坞木刻年画创作室,为他探索人物画提供了方便。他经常下厂下乡体验生活,在苏州城郊各地写生,特别喜欢画水乡、渔民、村姑,积累了大量的速写,练就了敏锐的观察力和过硬的造型能力。

 

1978年秋末,浙江美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方增先教授在苏州偶然看到了刘振夏的两张画,大加赞赏,并当即希望刘振夏能读他的研究生。虽阴差阳错地失去了这个机会,但从此刘振夏视方增先为恩师。

 

1981年,刘振夏在苏州办了第一个画展,朱屺瞻先生题写展名,方增先教授专程来贺,并写了序言。与此同时,上海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了专题片《妙在传神——刘振夏和他的水墨肖像画》。翌年,上海中国画院邀请他到上海举办观摩展,老一辈画家朱屺瞻、程十发、王个簃、关良等人都光临了画展,给予了高度评价。接着,时任上海市市长汪道涵特邀他为美国旧金山市市长戴安·范因斯坦女士画肖像。继而,画册出版,许多报纸、杂志、电视媒体纷纷介绍刘振夏和他的作品……

 

诸多重量级的画坛名家对他的作品赞许有加。美术理论家郎绍君在《迎春花》上撰文《“抢”神及其他——写给刘振夏同志》,称赞他的作品《渔婆》“实在是动人”,《张寒月》“把悄然一动的表情所包含的内在精神捕捉于宣纸上了”。方增先评价他的作品:“他的画一是人物生动;二是造型能力强;三是水墨技法表现力好。”“如果说,刘振夏的造型能力比之古人高明而不算稀奇,那么,比之现代画家的优秀者,他是堪称优秀者的。”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程十发在《文汇报》上撰文《一朵绚丽的花——刘振夏其人其画》,文中说:“通过历史考验,表明评论作品的艺术标准不是画中人物的地位高下,而是艺术效果决定它们的价值。今天观赏了刘振夏的作品,此感尤深。刘振夏笔下画的都是些平凡的劳动者,神韵并现,泥土芬芳浓郁,时代气息强烈,给人一种清新的美感。”

 

按今天的眼光,大概没人会怀疑这不是一次刻意的人为炒作。然而,它确实并非炒作。其一,当时的社会环境,尚无炒作之风;其二,刚从“牛棚”出来的刘振夏,无权无钱,清贫如洗,甚至连纸张颜料都要省着用,他哪来的自我炒作的经济实力?那一轮的轰动,纯然是因为他作品本身焕发的魅力。

 

奇怪的是,正当局面最红火的时候,在名利双至的机遇前,刘振夏却来了个干净彻底的大隐退。之后近30年,除了家人,没有人能一睹其画作。

 

《情画未了》:奇人写奇书

 

刘振夏的师友故旧,等了20余年不见他的片纸,却等来了一部奇书《情画未了》,昔日秘不示人的画作也首次公之于众。

 

在花甲之年,刘振夏用了3年多的时间撰著了自述生平经历的《情画未了》。该书2006年、2007年在台湾、大陆先后出版,令许多读者为之唏嘘、垂泪、感慨,因为它引起了读者对人间真情的共鸣。

 

在这部书里,作者坦坦荡荡地把自己和盘托出,内中有对身世的娓娓讲述,有对恋情的深情忆念,有对十年噩梦的惊悚再现,也有对自己被称为“画坛奇人”“姑苏一怪”的种种剖白。有笑有泪,有情有义,一如他的水墨画作,在平实中显激情,在淡雅中求深意。令人捧读则不忍释手,掩卷则百感交集。喜欢刘振夏绘画的人,读懂这部书,有助于读懂他的艺术世界;未曾看过刘振夏画作的作者,会因为这部书而对他的绘画充满期待。

 

一个好画家不一定是位好作家,画笔与文笔的水平往往还有距离,但刘振夏做到了,画笔、文笔俱佳,正如作者所标举的创作宗旨:“画英雄,画美人,画古画今,无美不画;书坎坷,书情义,书忧书乐,有情皆书。”《情画未了》是一部情深意切、感人肺腑的好书。

 

2006年6月底,《情画未了》繁体字版在台北、香港分别举行新书发表会,台湾著名作家陈若曦、文化人江素惠和作者对谈,围绕的中心是书中的一些小故事,引来热心读者一次次的掌声。

 

会后,江素惠在香港《东方日报》发表了以《情义世界》为题的文章:“这场会谈座无虚席,与会者宁静地细听刘振夏娓娓道来人生道路是这样走过来,没有刻骨铭心的痛苦历练,他的作品不会如此细腻生动,更不会写出《情画未了》这本令人落泪又感叹的书籍……在他的书中找到情义人性之美,乃现今社会可贵的一面。”陈若曦撰文推荐此书:“在他每一幅画的背后,都隐藏着为艺术献身的狂喜和激情。时代的磨练非但没有让他对生命失望,反而将他对情义的执著锤炼得更加坚定。透过这本书,你将得到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检视自己的人生。”

 

《情画未了》还有一“奇”:装帧、版式、插图、文字全部出自刘振夏一人之手。全书共340页,30余万字,却有画作和照片160多幅,这已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图文并茂,而是图文交融,汇成一体,达到了难以分割的地步。为了把书出得漂亮,作者苦思冥想,反复斟酌,花费了大量心血。

 

有人评论这本书“耐嚼”,有人评论这本书“解渴”,还有人在万书丛中认定它值得收藏,因为:故事感人、文笔流畅的书有之,故事感人、文笔流畅、插图优美出自同一作者的书少之,故事感人、文笔流畅、插图优美、装帧高雅又出自同一作者的书少之又少,这样一本少之又少的书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更少!

 

《情画未了》在三联出版时还有一段轶事:该书印刷后,刘振夏发现有一页插图颜色稍有偏差,遂致电编辑表示希望再版改正。没想到,次日三联老总就发话:收回8000册成书,不惜代价,全部重印!三联的这一举措,体现了老品牌出版社的精品意识。为使此书更有独特的收藏价值,作者决定不在三联再版,使之成为8000本的绝版。

 

总有一天世人会发现他

 

刘振夏主动从画坛消失,是因为他树立了更高的艺术目标

 

1989年,刘振夏被选为苏州市文联主席。之后担任苏州市政协副主席,第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别人都说他当官了,不再画画了。其实,他一直保留着苏州工艺美术职工大学的教师身份,各项社会职务均为兼职,以保证创作时间。他给自己的画室起名“默存斋”,甘愿在淡泊中面壁,在寂静里默默地作画。

 

人不知而不愠。回首过去,古稀之年的刘振夏依然很平静:“对人生意义的选择有多种多样,我选择了一条仅适合于我的道路。我明知名利有可爱之处,由于我的能力和精力有限,为了实现我的目标,鱼和熊掌不能兼而得之。原来只是想花个几年的时间画得更好一些再给人看,想不到竟画了一辈子。”

 

他在“默存斋”里作画是孤独和寂寞的,他把生活的欲求降到最低,把世俗的应酬压缩到零。他在作画前,如入定的僧人,一旦拿起画笔,又变成了指挥战役的将军。每过一段时期,由他的家人进入如同大废纸堆的画室,帮他收拾“战场”,大量的草图和正图,都毫不留情地销毁。

 

2005年,方增先撰文《我所赞赏的奇人——刘振夏》:“艺术圈的热闹,变成了价位的热闹。但刘振夏坦然自处,视金钱如粪土,这是很不容易的。甘于寂寞,发展成二十几年不发表一张画,这又使人惊奇。他好像生活在真空里,再热闹也似乎与他无关。这不奇吗?奇得有点惊人,这种特立独行还是源于对写真人物画的执著。”方增先说,总有一天世人会发现他,会理解他。

 

沉寂近三十载,刘振夏带着他的一批力作“复出”了。2011年4月28日,他的个展在苏州博物馆展出,再次在画坛引起轰动。出席开幕式的中国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孙克说,刘振夏是当代中国写实人物画发展的重大收获。

 

近日,“寂寞修正果——刘振夏水墨人物画展”将亮相中国美术馆圆厅,展出刘振夏历年创作的精品约150幅。这是画家30年磨一剑、寂寞修正果的艺术成就的一次综合呈现,也是当代水墨人物画领域值得期待的一次大展。

 

此次展览原定于今年4月在中国美术馆的两个侧厅举办。不久前,在孙克的引荐下,和刘振夏素不相识的美术理论家邵大箴、薛永年先生专程到苏州看了他的画,赞不绝口,并建议他在中国美术馆圆厅办展览。在他们的力荐下,中国美术馆相关负责人积极协助,刘振夏水墨人物画展的展期改为8月20日,展厅由原定的两个侧厅,改为圆厅加两个侧厅。

 

邵大箴先生撰文《优秀者中的优秀者——人物画家刘振夏》,写道:“他的作品的过人之处是既有速写的生动性,又有创作的严谨性;既有视觉的感染力,又有耐人品评的品格。刘振夏在艺术上一丝不苟的精神来自何处?是其性格使然,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出于他的崇高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薛永年先生撰文《出色成就,艰难探索——刘振夏的水墨人物画及其启示》,认为“刘振夏是后半个世纪中新时期至新世纪初融合中西派的翘楚”。

 

刘振夏说:“一个自我边缘化三十载的画家,对当今社会一片茫然。想不到,这些大家不仅正气凛然,而且艺术眼光卓识,使我看到了混沌中的光明。我这一生的追求是值得的、幸运的!”

 

他常把画家比作一个果农,所种的水果不止供自己品尝,让更多的人分享是最快乐的。现在的他,是最快乐的!

 

 


【编辑:刘建英】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