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私人博物馆亟待打破困局 2012-08-08 13:42:54 来源:法制日报 点击:
在上海建国西路上,有一家颇有名气的私人博物馆“陈宝定算具陈列室”,自从前几年陈宝定生病住院直到过世,他家人就不常来打理了。曾经名噪一时的“蝶王”陈宝财创建了蝴蝶博物馆,后因病重不得不闭馆。

在上海建国西路上,有一家颇有名气的私人博物馆“陈宝定算具陈列室”,自从前几年陈宝定生病住院直到过世,他家人就不常来打理了。曾经名噪一时的“蝶王”陈宝财创建了蝴蝶博物馆,后因病重不得不闭馆。

  

在上海收藏界常常传出投资数百万元的私人收藏馆因经济原因而不得不关闭的消息。面对这一现状,许多私人博物馆、家庭收藏馆的馆主心存忧虑。与公立博物馆相比,私人博物馆、家庭收藏馆缺乏相应的政策、资金支持,存在准入制度不完善、扶持政策不健全、管理运行不规范等问题,生存十分艰难。私人博物馆、家庭收藏馆如何才能长期生存、出路在哪里?成为业内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私人博物馆大多半停或关停

  

在上海市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原本有毛泽东像章、奇石等十几家民间私人博物馆,现如今只剩一家还在坚持开馆。这家筷箸私人博物馆的馆主蓝翔老人是中国收藏筷箸第一人。“我已经84岁了,不知收藏的这些筷箸以后如何处理?”蓝翔老人忧心忡忡地说。

  

记者在他的小铺面看到,只有一半的货架摆放着各种筷箸,另一半则摆满了首饰挂件。老人说,因为要支付各种费用,他不得已将铺面的一半出租给其他商户。在筷箸博物馆的旁边,本来还开着一家钟表博物馆,馆主是刘国鼎。因为身体不好等多方面原因,这家私人博物馆已较少开放。

  

上海收藏协会会长吴少华说,如今,上海的民间私人博物馆大多处于半停或关停的状态。“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是上海私人博物馆的萌芽期,王安坚的钟表、陈宝财的蝴蝶、陈宝定的算盘、赵金志的钥匙、蓝翔的筷箸、卫治安的奇石最具代表性。”兴盛时期曾有150多家,二十余年过去了,当年的“风光”早已不再,钟表博物馆、算具陈列室、蝴蝶博物馆、鹤壁煤电古典艺术博物馆……而今或无奈关闭,或基本处于无法营业的境地。

  

“私人博物馆大都靠痴迷其中的收藏者苦苦支撑,若子女对此不感兴趣,结果就是后继乏人,很难逃过闭馆的命运。”上海虹口区收藏家协会会长朱国祥介绍,尽管虹口区有近50家家庭收藏馆,但真正拥有独立展示空间的只是个位数,更多的是把藏品放在家里,在居室中设置一个展示的地方。除了偶尔有游客慕名前往,绝大多数都是收藏圈内的自家人。此外,馆主上班使得馆内无人照看、馆主家来了客人等情况也会让参观者吃闭门羹。

  

先天条件差发展遇瓶颈

  

“上海的民间博物馆从鼎盛到衰退,是时代发展的大背景所致。2006年以后,私人博物馆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宣传上都严重滞后。”吴少华说,首先是资金来源有限,博物馆的功能不完善。一个完整的博物馆应该具备教育、保管、展览、研究四大功能,私人博物馆大多只有保管的功能。其次,藏家本身年纪渐渐变大,力不从心。另外则是一些硬件条件决定了私人博物馆逐渐走向衰退,“要看藏品,市民首先想到的是上海博物馆,很少会有人去私人博物馆。”

  

据了解,在运行管理过程中,私人博物馆由于先天条件等种种原因,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经费不稳定、目标定位不高、专业人才缺乏、开放条件不理想、争取优惠政策比国有博物馆困难等,这些使得私人博物馆的发展举步维艰,遇到了瓶颈。

  

上海收藏界“八仙”之一的彭学伟创办的“世界旅游博览馆”,在上海私人博物馆发展达到高潮的2000年左右,被市旅委指定为涉外旅游参观点。然而相比一些收藏家以商养文,其经营模式显得单调,尽管搬进上南路870号新家,没有了房租压力,但每月1000多元的水电煤开销还是让他感到难以承受。

  

蓝翔老先生也坦言,“除了离休金,我没有其他收入,因为缺钱,藏品好多年没经过专业清洗了”。

  

据了解,在上海收藏界,能够靠“以商养文”把私人博物馆经营下去的寥寥无几。百履堂古鞋博物馆馆主杨韶荣从玩收藏的第一天起,就经营了一家古玩店,面对如今一个月都见不到一位参观者的局面,他并不慌张。位于曹安路百佛园内的四海壶具博物馆,一边做展示,一边做生意。另外一些博物馆则设法开卖品部,靠出卖复制品、纪念品等缓解资金不足问题。但大多数“以商养文”案例并不怎么成功。

  

专家认为,现有的私人博物馆普遍与真正意义的博物馆存在着很大差距,但发展潜力不可低估,它将成为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从世界范围内看,私人博物馆的运作最主要的是靠基金会的支撑,还有不停地策划展览,获取流动收益。从具体手段上,出售复制品也是一个非常稳定可靠的赢利方式。但总体上说,私人博物馆实现赢利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难题,需要国家和财团的支持。

  

打通政策瓶颈私博才有出路

  

“从历史的角度看,私人博物馆为推动当代文博事业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博物馆的繁荣。而如今,只有转型,私人博物馆才有出路。”吴少华说,私人博物馆的前途有以下四种:首先是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跳出家庭的范围,与旅游景点相结合,如包畹蓉在海湾森林公园开办中国京剧服饰艺术馆的成功案例就可以借鉴;其次与企业建立合作,找到企业文化与自己收藏的共同特点,寻求互动;第三是藏品的挂名转让,让自己的藏品通过国立博物馆走向社会,与人分享;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学会企业化的经营,也希望私博能纳入政府扶持文化产业政策,能减免税收。

  

长期观察思考民间博物馆问题的文博专家高肃认为,私人博物馆生存艰难,其原因主要还是政策瓶颈。首先私人博物馆在审批上十分严格,其次,在藏品等级审查上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而难以定级,一般被认为不适合办馆。虽然国家鼓励提倡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但是目前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民间资本还没有真正被社会所认可。虽然国家工商总局已经允许只要不涉及文物范围,就可以不经文物局批准成立博物馆有限公司,可以展览、交易。但是,各级政府部门只认文物局,没有文物局的批准,博物馆也会觉得无法获得官方认可。官方认可,是私人博物馆获得合法身份的来源。因此,国家工商总局批准的经营性博物馆有限公司,与国家文物局、国家民政部两部委批准的博物馆,能够相互认可,相互协作,才能真正解决私人博物馆的困局。

  

民盟上海市委的社情民意建议,在上海建立专门的“上海民间博物馆”,让众多私人博物馆免费入驻,“打包”展示。每个主题可以有一个或若干个展厅,不单独收取门票费用。同时,可通过收藏协会、专家等对私人展品进行评估。

 

 


【编辑:杨毅】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