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美俊:书法批评应慎用地域标签 2012-08-08 16:03:15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范美俊 点击:
笔者为何对地域性标签如此敏感?是因为现在的书法界,有按照美术界打造画派所惯用的地域性标签去行文的倾向。比如,美术界有著名的“海派”,现在书法界也已经有了“海派”的提法,但海派书法有自身的地域性吗?

读罢张恨无的文章《蜀中鸿宝——吕金光书法批评》(见2012年5月23日第20期《书法报》第7版),笔者对其观点基本赞同,但不赞同其题目中的“蜀中”两字,原因很简单:第一,吕金光虽然在蜀中受教于四川大学著名书学理论家侯开嘉教授并留校任教,但吕金光不是四川人而是山东人,其书法的发蒙、求学和技艺的基本定型并不是在四川形成的;第二,吕金光的书法确实小有成就,但文中对“蜀中”书法风格等方面没有严格界定,因此,说他是“蜀中鸿宝”并不妥当。该文给人的感觉是乱贴地域标签,如果吕金光在北京或新疆工作,岂不是要说他的书法是“京城鸿宝”或“新疆鸿宝”?
  

笔者为何对地域性标签如此敏感?是因为现在的书法界,有按照美术界打造画派所惯用的地域性标签去行文的倾向。比如,美术界有著名的“海派”,现在书法界也已经有了“海派”的提法,但海派书法有自身的地域性吗?书法家都是上海人吗?是以户 口、出生地为标准,还是以在上海成长、成名为标准?
  

笔者的一位朋友因工作关系经常全国各地到处跑,到了一个城市办完事后他几乎不愿意出宾馆,原因很简单:全国各地的街道、建筑、旅游商品都大同小异,有啥可逛的?可能大家会有一个印象,20年前出差在外都喜欢捎带一些地方土特产,现在却很少了。因为,只要稍微大一点的城市,有些土特产商店货源很齐全而且很正宗。现在的网购也是越来越便捷了,在家中轻点鼠标就可以在全国甚至全球下单买东西了,如果特意去某地买点特产什么,说不定就会摊上假冒伪劣。2001年笔者第一次到杭州,在西湖边自然就想到了龙井茶,看到不少商贩在自家的门口支起铁锅现场炒青,于是买了一些。问:是正宗龙井茶吗?商家坦言:茶叶并不是本地的,而是来自安徽,但质地和味道与本地出产的龙井茶的做法和味道,没什么区别。我当时有点担心,说不定哪天普洱市也产龙井、铁观音什么的。正如弗里德曼所言,随着交通、信息的发达和全球化的浪潮加剧,地球继变圆变小之后,开始变平了,哪还有什么十足的地域性。当下在中国的地盘上,到处可见国产的王老吉凉茶和南京灌汤包,也可以看到国外的奔驰车、苹果手机和可口可乐。
 

笔者想说书法的“地域性”是一个伪命题。书法的风格有师承、个性、市场等复杂的原因,某种风格的书法与地域性的关系其实很难讲,因为书法是抽象的线条艺术,不像美术作品有题材、形象等差别较大的风格元素。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给人遒媚劲健、飘逸秀润之感,这种风格与王羲之的时代、个性关系更大,还是与其地域的关系更大?过去的书风也可能与地域性有关,因此有了阮元从大的地域来划分的“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但是也并非完全是以风格而论的,也有材料的碑帖因素。汉代的北方多木简,而南方多竹简,这是因为北方少竹,同样是简书,因材料的不同可能在风格上也有一定区别,但这种区别与地域的关系究竟如何,还需要仔细研究。而在今天,某种风格的作品在某届书展中获奖,估计下届展览这样的作品会层出不穷,有的作品可能来自偏远地区的书法爱好者。因为,现在的信息通畅,而材料和技法也相差无几,哪还有什么突出的地域性书风?而只有一些流行书风、展览书风,或者是流行的展览书风。
现在美术界刻意“打造”的地方性画派之多,也是让人瞠目结舌的。有的省搞一个大的画派不说,还在省的东南西北各地或是某条河、某座山都成立一些名称各异的画派,大有占山为王的意味。但可悲的是,这些画派不但没有地方特色,甚至连特色也说不上。当然,更谈不上什么理论体系、整体画风什么的。总之,没有特色是其特色。
 

因此,讨论书法作品的地域风格,抑或是书家的地域性,在当下的书法批评中要慎之又慎。

 


【编辑:刘建英】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