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品基金退出渠道匮乏的情况下,文交所仍然是很多艺术品基金所寄望的依托,只是各自采取的方式也许并不一致。
不妨将时钟回拨到2012年的6月30日,这天是各地清理整顿文交所的最后时间节点。在“大限”到来前,许多投资人因担心难以收回本金,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维权。然而,各地文交所对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方案依旧“犹抱琵琶半遮面”。
鉴于艺术品基金与文交所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文交所“大限”之后,艺术品基金如何“自谋出路”就成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野蛮生长”后的发展机遇
艺术品股票的暴涨暴跌、各地文交所的跟风上马,这些“热闹”的场景共同构成了2011年文交所前所未有的“野蛮生长”。不幸的是,曾被视为金融创新的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模式,由于其规则不明、监管缺位,逐渐异化为“击鼓传花”游戏。更令人堪忧的是,在貌似繁荣的市场背后,文交所热潮的非理性状态也正在显现。
2011年底,《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等文件相继出台,一场针对文交所的规范整顿行动由此展开。对此,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研究员西沐认为,文交所的无序发展而导致野蛮生长的格局有深层次的三个原因:一是反映了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继续发展与突破面临的一个现实困境,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二是地方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急需寻找文化与金融对接的平台,本身有需求的冲动;三是在大环境的推动下,文交所的创新交易模式从理论上讲有其合理的内核,是形势发展的一种需要。
西沐表示,“大限”之后文交所的去向一是要明确清理政策界限及清理范围,不能做涉及证券、期货属性的交易;二是要在整顿中强化监管,发展重点文交所与试点性的文交所并进一步成立相应的联席工作机制,确定相应的监管机构及监管所依定的政策法规与办法;三是文交所要重新洗牌,业务模式要进一步探索和转型。
“殃及池鱼”的艺术品基金
曾以为抽象的艺术品与理性的金融可通过基金的方式结合并长远发展,但当前中国,艺术品市场金融化在过热之后无疑正深陷困境。本次文交所的“大限”直接影响了曾风光无限的艺术品资产包及背后大大小小的艺术品基金。
从2009年至今,国内一共发售了70余款艺术品基金,总金额在60亿元以上。这些基金在艺术品市场比较红火的时候入市,有部分基金都把退出的希望寄托于文交所的艺术品份额化交易。这就是本刊“2011年中国艺术品基金报道”中提及的热闹一时的艺术品基金“深圳模式”,即基金主要依托于文交所存在模式。随着文交所整顿风暴的降临,这一模式遭遇重创,几家尝鲜的艺术品基金均遭遇困局,比如本刊去年曾经采访过的一位艺术品基金的负责人连手机都变了,无法联系。
命运转折后的众生相
然而,在艺术品基金退出渠道匮乏的情况下,文交所仍然是很多艺术品基金所寄望的依托,只是各自采取的方式也许并不一致。
“出走”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模式。南京文交所之前与香港港澳文交所“联姻”并发布公告称,“两所将实现区域文化融通,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区域资源优势,将在文化艺术品交流、产品市场开发运营等多方面展开广泛合作。”这之后,原先在南京文交所“上市”失败的8000万元的“陈少梅?《翰墨世家》艺术品资产组合”悄然出现在香港港澳文交所,以此规避了整顿风暴的影响。
而有些艺术品基金,则选择了“改头换脸”后的“坚守”。如南方交易所在6月5日首次公开推出“艺术品保真保值交易服务”,并开始向投资人发售第一个保真保值交易产品——“赵少昂原创107幅中国画作品”。宣传称,该资产包通过艺术家亲属直接承诺艺术品的真实性,发行机构以实物资产作抵押保证等措施防范消费者的投资风险,皆属全国首创。
当然,也有对“份额化”恋恋不舍的。知情人士透露,天津文交所、泰山文交所、汉唐文交所三家文交所依然还在坚持进行艺术品份额化交易,元盛文交所和郑州文交所目前进行的交易项目是否属于艺术品份额化存在争议,这也因而成为一部分艺术品基金的栖身之地。比如,今年上半年发行的一些信托基金,就直接有上述文交所的身影。在业内看来,这些基金显然仍是将退出的指望寄托于文交所的上市交易。
“国内艺术品基金退出渠道过于狭窄,主流的拍卖市场,目前市场冷暖不定,而且易于被其他竞争者‘狙击’。而文交所市场一度的火热场景让不少艺术金融市场人士坚信,这个市场仍然具有发展潜力。故此,部分和地方特色艺术品靠得比较近的艺术品基金,很容易倾向于地方文交所退出。”有业内人士如是表示。
看来,无论整顿结果如何,在中国艺术品基金的发展过程中,文交所始终是无可避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许,文交所也将是未来国内艺术品基金市场走向“白金时代”的重要助推力。
【相关资讯】
【编辑:刘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