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艺术市场 要如何苏醒 2012-08-09 16:21:32 来源:雅昌艺术网 点击:
澳门很早就存在艺术品买卖。早在回归前,葡国人尤其是政府官员是艺术品的购买主力。而全艺社里,接近8成的顾客是居住在澳门的外国商人,高管,本地人并不多。现在澳门赌场林立,这些大型赌场也成为全艺社的客户之一。

台湾画廊协会资深顾问陆洁民曾研究过台湾画廊的出现与国民人均GDP的关系:当人均GDP达到3000-4000美元时,开始有人愿意购买艺术品;到5000-6000美元时,画廊开始出现,但生意不多;至8000-10000美元时,画廊生意不错;当达到10,000-13,000美元时,是台湾艺术市场最好之时。而澳门,在2011年,人均GDP已超过6.6万美元,但却没有出现一间真正的商业画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为此,雅昌艺术网专访了澳门全艺社社长朱焯信。朱焯信认为,尽管澳门近年来政府倡议以文创推动经济多元发展,但是在市场方面却没有任何帮助。相关法制,服务配套之后的情况下,澳门的艺术市场发展前景堪虞。

 

被遗忘的澳门艺术市场

 

其实,澳门很早就存在艺术品买卖。早在回归前,葡国人尤其是政府官员是艺术品的购买主力。而全艺社里,接近8成的顾客是居住在澳门的外国商人,高管,本地人并不多。现在澳门赌场林立,这些大型赌场也成为全艺社的客户之一。但这些大客户却是采用直接向艺术家购买艺术品,不经过画廊或者中介经纪人的方式。这样导致了画廊的发展缓慢。朱焯信说,澳门只有两家画廊,有一家开在市区的酒店里的画廊还是香港一个画廊开过来的分店。

 

他认为澳门艺术市场主要问题是澳门真的是太小。其实澳门有买家:需要艺术品装饰房间及餐厅的大型酒店及娱乐场、购买力强的内地游客、有条件购买奢侈品的澳门消费者等。可是这些人买东西到香港去好了:一个小时的路程,那里有一百多家画廊可以选择;最好的拍卖在香港。他们信誉好、人员专业、服务好,他们也免税。尽管澳门都免税,可是也有一点差距。就是香港做得太好,大家觉得澳门没必要。

 

朱焯信说:“澳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画廊,也缺乏中间操作的人才开发澳门市场。就算有亦都是古董店,没有现当代艺术这个范畴;在香港,有很多外国画廊进驻,带来很多外来的中介人,或者在外国从事中介的香港人回流,带回在外国取得的经验。在缺乏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中介人的情况下,市场很难有大的发展。”

 

而且政府虽说对文化产业有所扶持,但是朱焯信直言,澳门政府对于艺术的扶持没有策略性。因为绝大部分的资源都在政府手里边,民间没有发展的机会。而政府在资助时,是按照项目来拨款,并没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因此这也造成了澳门艺术市场发展极度有限。而且澳门在艺术品买卖上没有制订相关的税制,艺术品专业运输、包装、保险等服务不足,也制约了澳门艺术市场的发展。

 

澳门只有两个全职艺术家

 

除了缺少专业的开发人才外,艺术家资源短缺也是一个问题。像最近在澳门开展的“四不像——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划”中,大陆策展人林帆直言,澳门的艺术团体相对小众,比较持续的进行艺术生产者仅有三十余人。而朱焯信甚至直言,澳门尚未形成80后艺术家这个概念。而在澳门能靠绘画谋生的全职画家仅两位:一位是澳门最符盛名的老牌画家君士坦丁。他从俄罗斯到澳门居住已经十几年,在香港、葡萄牙等地有画廊代理。另一位全职艺术家则是澳门本土艺术家廖文畅。还有一位叫黎英的澳门全职艺术家,可惜现在已经退休了。其余的艺术家几乎都是属于兼职的。有熟知澳门艺术圈情况的人士指出,现时澳门艺术品的质和量都欠缺。由于圈子太小,人们不习惯评论与批评,没有竞争,也就难以进步。生存空间局限,艺术家只能业余创作,但业余创作心态又会削弱艺术家的创作积极性,从而恶性循环。

 

朱焯信指出,澳门没有高等教育学校提供艺术课程,澳门理工学院亦只有提供艺术教育课程。若澳门需要艺术家,只能寄望在外读书的艺术家学成归来。澳门艺术家黎小杰就是其中一个。他在北京完成了8年的学业生涯回到澳门希望成为全职艺术家。但是他发现在澳门做全职艺术家实在太难了。他现在只能每周在澳门艺术博物馆教小朋友画画来赚取一点生活费。但是为了保证自己作为艺术家的天性不要被生活所磨灭,他每年还是会回北京两个月进行创作,希望能多创作一点作品。而像朱焯信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也无法成为全职。他手下除了有全艺社外,还有一个设计公司,他无奈地表示,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生活和让画廊较好地运作下去。

 

因此他认为政府可以成立艺术家工作室,资助学成的艺术家一两年,创造更多的诱因让他们创作更多作品。“艺术家发展空间变大,以后进入市场可以自立,整个市场也会更健康。”此外,政府也应该设法增加年轻艺术家的展出机会。朱焯信表示,现在澳门的公共展出空间大多只展出外地艺术家的作品,本地年轻艺术家要很有名气才能在政府机构或者博物馆办展览。这样其实也是不利于艺术家发展的。

 

除了在培养艺术家上花费精力,培养艺术管理人才也是当务之急。据朱焯信介绍,全艺社每年都有设立奖学金,资助外出攻读艺术行政或艺术管理的学生。他表示,全艺社这样做是杯水车薪,“要把澳门艺术市场搞起来,大学必须要有专门的课程。“

 

据了解,近年来澳门政府也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去年澳门启动了“文化艺术管理人才计划”,并与旅游学院开设艺术行政证书课程。今年,澳门视觉艺术产业也开办了针对画廊管理和艺术品投资收藏的艺术行政课程。这个课程每节课历时3小时,以“艺术家与艺术市场”为题,分析近年来中国内地与台湾艺术市场的发展,剖析画廊、博览会、拍卖行,以及艺术家如何与画廊合作、面对市场等。

 

澳门应该怎么做?

 

台湾画廊协会资深顾问陆洁民曾在一个专访上,就澳门的情况提出了三个发展艺术市场的策略:第一是发展澳门的酒店艺术博览会。这种艺博会的优点是:参展成本低,可以吸引画廊带来年青的艺术家;另外,参展的作品也不需要很高的价位,可以吸引游客和中产阶级消费者。陆洁民认为,作品价格低、资历尚浅、没有画廊代理的艺术家有这样的平台,可以刺激他们创作。此外,展览可集中各地区的画廊,除了交流外,若有潜力的澳门艺术家被看中,也是他们走向国际的途径之一。

 

第二个是可以举办艺术市集。像是美国加州的艺术市集会在一条有特色的街道搭上百个帐篷。每个帐篷进驻一个艺术家,让其参展、销售期其一年的作品。而这样的活动一般还会同期举办啤酒节或热狗节,有助于提高人气。主办单位每年会用新轮候的艺术家换下销售不理想的艺术家,销售较好的艺术家除了能保留位置外,还会加以奖励。为了公平起见,这样的市集不会让画廊、艺术经纪人这样的中介方进入,这样能帮助到一些具有实力,但没有进入画廊的艺术家。

 

第三是举办如何开设画廊、开发艺术市场的课程。另外,也可以给有潜力的客户上艺术品投资课程。像台湾80年代的画廊就曾专门请美术学院的教授给买家上课。

 

朱焯言也认为全球这股“买得起艺术品”的风潮,澳门可以成为收益者之一,尤其是价值位于1,000-3,000美金的作品,较为切合澳门的情况。而在建立画廊行业规范方面,全艺社也进行了相关的尝试:在2007年开始全艺社尝试担当画廊的角色,摸索如何透过经营画廊累计经验。在经营时,全艺社会与合作的艺术家签订合同,引入佣金制度,艺术家不能私下买卖或乱订价格。而在交易流程上,全艺社也有一系列与世界接轨的规范:购买作品时,会有订购表列明作品、客户、交付等资料;接着会出具证书,注明一些标准化的条款,让藏家知道其权益与保障;为了保证作品的真伪,证书上还会有艺术家的亲笔签名。

 

朱焯信表示,“我们尝试建立信誉,这对澳门的市场是很重要的。现在艺术品的价位很低,但是如果日后作品升值或者需要二次销售时,这些证明都是宝贵的资产。若不规范交易流程,一直处于无所发展又混乱的状态,是很难与外面接洽的。实际上,现在很少中文媒体报道澳门的情况,因为他们觉得没有价值。我们希望努力地让他们对澳门艺术品市场越来越有信心。但建立这种信心需要很长时间。”

 


【编辑:宋林林】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